北市公車急煞每3天1乘客摔傷 議員盼導入AI自駕技術
北市2024年接獲1043件公車急煞申訴案件,平均每天近3件,其中更有129件致使乘客受傷,相當每3天就有民衆摔傷。(本報資料照片)
臺北市公車「急煞、猛起步」意外頻傳,平均每3天就有民衆在公車上摔傷。北市議員曾獻瑩建議,應加速推動AI發展「自駕公車」,降低人爲駕駛疏失。北市公運處表示,2020年曾於信義路公車專用道試辦自駕公車,若技術純熟、法規逐步完善,會盡早讓無人自駕公車上路。
曾獻瑩表示,北市2024年接獲1043件公車急煞申訴案件,平均每天近3件,其中更有129件致使乘客受傷,相當每3天就有民衆摔傷。他認爲造成問題原因之一,在於公車駕駛人力長期不足,司機爲避免脫班、完成每日載運趟數目標,常在發車與停車時產生明顯頓挫。
公運處資料顯示,2024年北市15家公車業者中,缺額共1489人,約佔所需駕駛總數的27%,多家客運公司缺口更超過百人,最大者甚至高達300人。曾獻瑩表說,人力缺額問題至今仍未有效改善,建議市府加速AI技術發展自駕公車,除可紓解缺工壓力,也降低人爲駕駛習慣帶來的急煞與起步不穩。
北市公運處業務稽查科長樑筠翎說明,駕駛操作習慣與油門控制是造成乘客不適感的主因,駕駛員與乘客對車速變化的感受存在落差,容易在起步或煞停時忽略乘客體感。其次纔是駕駛人力短缺導致班次吃緊,可能間接影響行車安全。
北市公運處運輸資訊科長張鈞凱表示,臺北市2020年曾於信義路公車專用道試辦自駕公車的示範試辦,成效良好,但受限於疫情及廠商財務因素,試辦1年後中止。目前自駕公車仍面臨技術及成本挑戰,尤其北市交通環境複雜,對技術要求更高,導致多年來無業者主動提案新一輪試辦。
張鈞凱說,交通局對自駕公車持開放態度,技術若成熟,願意協助提供封閉或半封閉場域測試,如信義路、仁愛路、河堤外側等,也透過市府現行智慧城市產業場域實驗試辦計劃PoC驗證機制,協助業者取得試辦經費,驗證技術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