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21處標線人行道 將改爲實體型
臺北市議員秦慧珠接獲民衆陳情,多處標線型人行道在大馬路口外推也無防護,反倒讓行人更危險。(臺北市議員秦慧珠研究室提供/徐佑升臺北傳真)
新北市三峽重大車禍及北市重慶南路連環撞事故,讓各界再度關注行人交通安全,臺北市議員秦慧珠發現,北市自2010年起試辦畫設標線型人行道,但多處路口標線未做好整體規畫,甚至有標線型人行道位在大馬路口外推卻無防護設計,反倒讓行人陷於危險,痛批淪爲「行人地獄」幫兇。北市交通局迴應,將朝設立實體人行道檢討改善。
秦慧珠表示,她常接獲標線型人行道不安全或設計有問題的陳情,從去年1月至今年4月底就有21條路段被投訴。以港墘路港華街口爲例,騎樓外增設標線型人行道,不僅突出路邊有視線死角,車輛轉彎時可能看不到,也變相使車道縮減,堪稱「無用標線」。
她指出,同樣問題也出現在師大路浦城街13巷、基隆路三段156巷口、延吉街131巷43號等路口,其中延吉街131巷畫了相當大的標線型人行道,擋到轉彎車輛動線,此外,和平東路三段富陽街口標線人行道,常被汽車當成停車格違停。
秦慧珠說,部分標線型人行道有使用率低問題,例如館前路開封街口標線型人行道根本沒有行人使用;八德路三段74巷雖有標線型人行道,但旁邊就有騎樓可走,如果走標線型人行道反倒增加被車撞的風險。
她質疑,這些詭異的標線型人行道常有民衆投訴,但交通局卻未積極處理,要求市府應全面檢討,並優先將民衆陳情21處標線型人行道改爲實體人行道,或增加安全防護阻隔設施。
交通局交工處長張建華迴應,路口轉彎處設置標線型人行道原意是希望提醒轉彎車輛經過時減速,將檢討並評估改爲實體人行道;交通局長謝銘鴻表示,會再對民衆的建議提出檢討改善,未來朝實體人行道方向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