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榮研發「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10秒揪病!走幾步就知有無中風

▲「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可在10秒內判斷神經退化疾病。(圖/記者趙於婷攝)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走幾步路,就能知道有沒有中風或巴金森氏症!臺北榮總今(19)日發表和資策會及陽明交通大學腦科技計劃團隊三方共同研發的「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在AI(人工智慧)的協助下,病人在5公尺的空間內走上幾步路,透過攝影拍攝,10秒內就能透過步態的分析,精準判斷是否可能會有神經退化疾病。

傳統的動作捕捉系統需要昂貴設備和專門空間,限制了應用範圍,而「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僅需幾臺高解析度相機即可精確捕捉受試者的三維關節位置,受試者無需穿戴感測器或貼任何標記物,僅穿着日常服裝即可完成測試。

北榮副院長王署君表示,不同的神經疾病會有不同的步態特徵,以前都要靠醫師多年看診經驗,透過病人走進診間的狀態,推測可能罹患的神經疾病,但現在已經可以利用最新技術量化,在未來,病人一走進診間,可能就能告訴他是什麼病。

臺北榮總神經修復科醫師郭昭宏指出,「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不需要在病人身上貼感測器或標記物,在日常空間搭配3D骨架,就可以即時分析動作跟步態,還有肌肉骨骼的變化,同時也可結合腦波、肌電圖等資訊,做到術前評估、術後復健和長期追蹤。

該系統以後可應用於健康運動訓練、運動傷害復健、神經退化性疾病診斷與治療,並整合腦電圖(EEG)與肌電圖(EMG)等數據,深入研究步態控制機制。研究圖隊表示,「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目前還在初步整合階段,接下來要建立資料庫,收集各年齡層健康人的步態,當作未來比對的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