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榮AI動作捕捉 「走5公尺」揪疾病
臺北榮總與資策會、陽交大腦科技計劃團隊合作研發「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不需穿戴任何感測裝置,只要在相機鏡頭前走幾步,就能透過AI技術分析步態。(王家瑜攝)
傳統的動作捕捉系統需要昂貴設備和專門空間,受試者身上得貼滿感測元件,大幅限制其應用範圍。臺北榮總與資策會、陽交大腦科技計劃團隊合作研發「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未來可望應用於各式神經退化疾病,成爲術前評估、術後復健及長期追蹤的重要工具。
「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不需使用任何感測裝置,只需要4臺高解析度相機,受試者在特定範圍下步行,不超過5公尺,即可精確捕捉步態,並透過AI技術分析,包括關節角度、腳跟位置、走路速度等數據一覽無遺。
陽明交大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施惠婷舉例,正常人的走路軌跡,加速和減速是非常流暢的,不會有很大的波動,透過「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都可以看出端倪。
臺北榮總神經修復科醫師郭昭宏說明,不同神經疾病會有不同的步態表現,但臨牀上不一定能夠量化,因此透過動作捕捉系統,整合腦電圖(EEG)與肌電圖(EMG)等數據,可用於術前評估、術後復健及長期追蹤,進一步延伸至遠距雲端復健、跌倒風險評估及脊椎退化疾病研究,並計劃與外骨骼設備結合。
郭昭宏表示,「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並非要取代現有的標準診斷工具,而是在疾病初期或後續輔助上提供多一點資訊。接下來將投入臨牀應用,建立「動作捕捉資料庫」,預計以10歲爲單位,各年齡層收集30到50名健康者的步態資料,之後逐步收集中風、脊髓損傷及神經退化疾病等患者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