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評 | 文化場館“不打烊”,更要服務“不打折”
節假日、公休日、寒暑假期間延長開放時間,探索常態化延時、錯時開放策略,開闢24小時服務陣地……近年來,各類公共文化機構緊跟羣衆需求,不斷推出錯時、延時服務舉措,以新的服務時空與羣衆文化生活“對錶”。與此同時,運營成本增加、工作效率不高、服務水平下降等,在公共文化延時服務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導致一些觀衆的體驗感降低。(4月8日《法治日報》)
公共文化場館延時服務的推出,實則是城市對羣衆精神文化需求的積極反饋。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裡,上班族、學生等羣體白天忙於工作或學業,文化消費時間被大幅壓縮。文化場館的延時開放,打破了傳統服務時間對文化資源的限制,讓不同職業、不同作息的人羣都能平等享受文化盛宴。延時服務不僅豐富了市民的夜間文化生活,更成爲傳承文明、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平臺。
然而,文化場館不打烊的背後,隱藏着運營成本與服務質量之間的平衡問題。一些場館夜間講解員數量不足,觀衆只能“走馬觀花”式遊覽,暴露出延時服務在人力資源配置上的短板,而一些安保人員面對不文明行爲時“束手無策”,則反映出夜間管理難度的顯著增加。延時開放意味着更多的人力投入、更高的能源消耗以及設備維護成本的增加。對於財力有限的中小場館而言,長期超負荷運轉可能導致一連串的服務透支。這些問題若得不到妥善解決,延時服務極有可能陷入運營困境,原本的惠民初衷也會因體驗不佳而大打折扣。
破解延時服務的運營難題,需要多方協同發力,展現治理智慧。首先要優化資源配置,通過“錯峰排班”“志願者助力”等方式緩解人力壓力。可以借鑑企業的靈活用工模式,在高峰時段引入兼職講解員或安保人員;與高校、社區合作,招募文化志願者參與夜間服務,充實服務力量。
其次,應通過技術賦能提升服務效率,例如利用數字化手段開發智能導覽系統,部分替代人工講解服務;安裝智能監控設備,實時預警安全隱患;通過預約限流平臺,精準調控客流,避免場館超負荷運轉。
此外,應構建多元化的投入機制。政府可設立專項補貼,對延時開放的場館給予運營支持;鼓勵社會資本通過冠名贊助、合作運營等方式參與;探索“文化+商業”的複合模式,如在場館內設置文創消費區,以商業收益反哺公共服務,實現可持續發展。
文化場館的燈光,照亮的不僅是城市的夜晚,更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當延時服務從單純“延長開放時間”向“提升服務品質”轉變,當運營成本通過創新機制得到有效化解,文化場館才能真正成爲“不打烊”的精神家園。這需要城市管理者以“繡花功夫”精心謀劃,社會各界以“共建共享”理念積極參與。
如此,文化場館的延時服務才能從“點亮一盞燈”昇華爲“溫暖一座城”,讓公共文化真正浸潤人心、滋養社會。
文/王琦
(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編輯/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