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也學不會被愛 《有一種難題,叫父母》揭家庭創傷真相
▲《有一種難題,叫父母》一書以細膩筆觸剖析家庭關係中潛藏的情感忽視,提醒讀者學會面對童年創傷、找回自我價值,勇敢走出「被愛條件式」的束縛。(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作者:羽茜
●精選書摘
雖然現在流行的說法是,人要學習自我肯定,不要依賴他人的評價,但是在一個人的童年階段,自我認同和自我價值感都還在形塑,這時候身邊的重要他人,確實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最主要的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最親近,也最仰賴的人。孩子雖然有自己天生的性格傾向,但那隻能說是一種習性,對於這個世界,包括對他們自己的觀念,都是由父母形塑的。
如果他的心情和感受都不被父母重視,當然會覺得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不管是虐待還是情感忽視,當父母只關心能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沒有真正關心過眼前的孩子時,孩子就會產生無價值感。
覺得自己是沒有人在乎、不配被珍惜的人。而這個社會又始終拒絕讓他們說出,自己曾經有過不被父母所愛、不被尊重的感受。說了也當他們是在說謊,這種否定,就延續了他們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明明在原生家庭裡受了傷,卻被責備「爲什麼不能一個人安安靜靜的康復」,「長大了就不該再提過去的事」,就是這種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對自己來說很重要,也很沉痛的事情卻沒有人在乎、沒有人願意同理的感受,讓他們即使成年,內心還是跟過去那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一樣,依然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
只要是人,就會有情緒,也會有脆弱和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但是被情感忽視、精神虐待的孩子,因爲父母會合理化自己對孩子的不關心,就會洗腦他們,讓他們覺得向別人求助很可恥。
表現出負面情緒就會給人帶來麻煩、不會有人接受,這種非得要表現正向、儘可能追求完美的觀念,讓他們即使長大後脫離了父母,也不知道怎麼把自己脆弱的一面表現出來。
與人相處時戴上了完美的面具,就更容易感到孤獨。原本可以克服的困難都會變得更難克服。因爲人總是有沒辦法自己一個人解決問題的時候,這時需要和別人互相幫助,但是認爲自己不該向別人示弱、相信自己示弱會被討厭的人,會選擇獨自面對。
困難就很容易超出他們的負荷。加上不懂得向別人表達需求,內心卻還是會期待,有人能夠主動發現他的真實想法,一直沒有人發現時,也還是會感到憤怒和失落。
這時的情緒不一定是因爲當下的事件,而是因爲長久下來,他們一直沒被理解和照顧的委屈,在心裡已經累積太多,一點小事都會變成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們的情緒就爆發了。
同樣的事情一再重複,可能會讓別人覺得他們渾身是刺、不好相處,人們會遠離他們,或者是,他們害怕事情會變成那樣,於是選擇從一開始就與人保持距離。
父母只有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纔有可能培養出坦率的孩子。即使人們都說「長大了就不該責怪父母」,但是孩子在原生家庭培養出的性格、觀念,還有對自己人際關係影響深遠的行爲模式,都是由父母形塑的。
★本文經時報出版授權,摘自《有一種難題,叫父母:回顧心中過不去的委屈,醞釀自己未來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