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大樹難乘涼 平安銀行的錯付與辜負
文/程材
編輯/漁夫
來源/萬點研究
10月18日晚,平安銀行發佈A股首家上市銀行三季報。三季度單季,平安銀行實現營業收入344.50億元,同比下降11.7%;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38.50億元,同比下降2.8%;單季度業績指標出現罕見的“雙降”。
拉長週期來看,2024年1-9月,平安銀行實現營業收入1115.82億元,同比下降12.6%;實現淨利潤397.29億元,同比增長0.2%。相比淨利潤保持小幅增長,高達兩位數營收下滑也讓投資者對平安銀行未來發展捏了一把汗。
據萬點研究不完全統計,2024年內除了工農建郵傳統大型銀行股價創出歷史新高之外,南京銀行、成都銀行等中小銀行股價也相繼創出歷史新高。行業半數銀行股價處於歷史高位的背景下,截至10月23日收盤,平安銀行股價報收11.86元,距離23.68復權歷史高點仍處於腰斬位置。
10月21日,中國平安發佈2024年三季報,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753.83億元,同比增長10.0%;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191.82億元,同比增長36.1%。中國平安被認爲是中國綜合金融模式的無冕之王,作爲平安綜合金融之中,最爲關鍵的銀行業務,平安銀行的業績承壓,拖累平安業績增速的同時,也讓平安綜合金融模式失色不少。
01
零售業務折戟
平安綜合金融失色
分析一家銀行業績承壓,利息差決定銀行利潤的重要指標。
2024年前三季度,平安銀行的淨息差爲1.93%,同比下降0.54%。對此,平安銀行表示,受市場利率下行、有效信貸需求不足及貸款重定價等因素影響,淨息差下降。
淨息差收窄下,前三季度平安銀行利息收入爲1533.03億元,同比下降11.36%;利息淨收入725億元,同比下降約20.6%。
利息淨收入下滑大幅大於利息總收入。分析平安銀行淨息差大幅下降的原因,平安銀行披露數據,2024年前三季度,該行企業貸款平均收益率3.64%,較去年同期下降40個基點,個人貸款平均收益率爲5.78%,較去年同期下降96個基點。可以清楚地發現,個人貸款平均收益率下滑明顯大於企業貸款平均收益率。
個人貸款平均收益率下滑較快,也揭示出平安銀行在零售業務面臨不小的發展壓力。該行披露數據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零售貸款總額爲17873.47億,同比下降12.74%,環比二季度下降1.73%。
平安零售貸款中,住房按揭貸款餘額3,125.3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0%。信用卡應收賬款餘額爲4530.88億元,較上年末下降11.9%;消費性貸款餘額爲4768.92億元,較上年末下降12.5%;經營性貸款餘額爲5448.30億元,較上年末下降11.4%。
拉長週期來看,截至2024年6月末,平安銀行個人貸款餘額1.82萬億元,較上年末下降7.9%。住房按揭貸款餘額3065.76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0%;信用卡應收賬款餘額4709.99億元,較上年末下降8.4%;消費性貸款餘額4884.78億元,較上年末下降10.4%;經營性貸款餘額5552.82億元,較上年末下降9.7%。
對比發現,三季度除了住房按揭貸款餘額出現環比小幅增長之外,信用卡、消費貸、經營貸三季度環比下滑速度均出現加快。盤點2024年前三季度平安銀行零售貸款業務,汽車金融成爲最大價值看點。截至2024年9月末,平安銀行汽車金融貸款餘額2870.66億元,前三季度該行個人新能源汽車貸款新發放419.68億元,同比增長54.8%。
相比,信用卡、消費貸、經營貸,平安銀行汽車金融貸款規模還相對較小。還不足以成爲扭轉平安零售金融趨勢的核心力量,未來平安是否會繼續做大個人新能源汽車貸款值得繼續關注。
資產質量方面,截至止三季度末,平安銀行不良貸款率1.06%,同比不變。其中,企業貸款不良率 0.66%,較上年末上升0.03%。對公貸款中,對公房地產貸款不良率爲1.34%,較上年末上升0.48%。個人貸款不良率1.43%,較上年末上升0.06%。
撥備覆蓋率從中報時的261.66%下降至251.19%,同比2023年三季度277.63%下降26.44%。作爲銀行利潤的蓄水池,平安銀行整體不良貸款率持平背景下,撥備覆蓋率出現明顯下滑,或暗示着該行在通過調節利潤蓄水池水位來穩定業績。
隨着水位的不斷下降,平安主動調節的空間也在不斷縮小。對於平安銀行而言,更爲長遠的謀劃還是如何改善資產質量,提高盈利能力。
資本充足率方面,截至三季度末,該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及資本充足率分別爲9.33%、10.93%及13.39%。
撥貸比方面,截至三季度末,平安銀行撥貸比爲2.67%,2024年中期爲2.82%,2023年末爲2.94%,無論是環比還是同比,該行的撥貸比均出現一定下滑。
撥貸比是指撥備率佔總貸款的比率,撥備是銀行在進行財政預算時,爲應對可能出現的虧損所預留的準備資金,是判斷銀行壞賬抵禦風險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對比來看,2024年中期,招商銀行的撥貸比爲4.08%。興業銀行的撥貸比爲2.56%。
由此可見,不同銀行和不同情況下的撥貸比需求是不同的。對於問題資產比例較高的銀行,可能需要更高的撥貸比來應對潛在的壞賬風險。
自2016年末開啓零售轉型戰略以來,零售業務一直被視爲是平安銀行差異化經營特色。2024年開始,隨着平安零售業務下滑壓力加大,平安銀行在零售業務上面臨較大的轉型壓力。正所謂,得零售者得天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憑藉着零售業務差異化預期,平安銀行才成爲資本市場的“香餑餑”。
銀行作爲綜合金融的重要組合部分,零售金融又是銀行業務的重要組合部分。兩者有着一個相同的目標,以個人客戶爲中心。當下平安銀行面臨的業績陣痛,也主要源於零售業務因市場環境變化而面臨轉型壓力。
萬點認爲,平安銀行在零售業務改革步伐慢於市場變化的速度。同時,隨着其他股份制大行紛紛加大零售業務的投入力度,平安銀行產品服務與產品創新優勢不再,最終導致零售業務面臨不小的發展困局。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做不好零售金融,平安綜合金融最終成功的概率又將有多大
02
內控迎大考
綜合金融合規路怎麼走?
綜合金融其實是一條很難的路,這句話成爲金融業內的一個共識。合規性既是緊箍咒,也是護身符。
對於綜合金融而言,合規性更是關鍵。在廣義綜合金融的定義上,綜合金融是遵循合規分業經營的前提下,圍繞客戶多樣化金融需求,提供專業、便捷的一站式綜合金融解決方案,以實現客戶與公司價值最大化的特色綜合金融模式。
合規是綜合金融一切業務得以開展的根本,平安銀行在合規性問題上頻頻失守,對於中國平安綜合金融佈局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具體來看,據中國網財經10月11日消息,平安銀行信用卡中心總裁劉顯峰“失聯”。對此,平安銀行向中國網財經迴應稱:“信用卡中心原負責人劉顯峰因個人原因正接受外部有關單位調查,我行信用卡中心經營管理工作正常開展,各項業務不受影響。”
除了零售業務重要掌舵人失聯,平安銀行內控及管理方面的漏洞並不少。
2023年12月22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顯示,平安銀行信用卡中心收到兩張罰單,合計被罰款600萬元。其中,平安銀行信用卡中心因委外催收業務管理不到位,被罰款200萬元;因對信用卡業務異常交易行爲監控不力,被罰款400萬元。
2023年7月,平安銀行因10類違法行爲被沒收違法所得1848.67萬元,罰款3492.5萬元,合計5341.17萬元。
鉅額罰單時隔不到一年,2024年5月17日,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網站消息,平安銀行因在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信貸業務、同業業務、理財業務等領域存在違規問題,上繳違法所得,並支付罰款,總計6723.98萬元。一年之內平安銀行二次收到鉅額罰單,合計罰沒約1.3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平安銀行之外,2024年5月17日,平安健康保險、平安財產保險也分別因爲合規性收到監管罰單,平安健康保險被罰款555萬元;平安財產保險被罰款595萬元,一日之內平安系三家公司被罰沒金額合計達7800多萬元。這也再次印證了合規性對於綜合金融的重要性。
近年來,數字化對於金融領域影響日益加大。金融機構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業務創新,重塑金融服務模式和消費方式,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但金融創新具有兩面性,如果缺乏必要的規範,可能引發風險、造成亂象,影響經濟社會發展。
在此背景下,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不斷完善金融監管體系,不斷提高金融監管的精準性、有效性。具體表現爲,從放鬆監管到強化監管:更加註重監管的全覆蓋和有效性。從個體風險到系統性風險:更加註重監管的系統性和穿透性。從微觀審慎監管到宏觀審慎管理:更加註重監管的協同性和前瞻性。從盈利性到兼顧社會責任:更加註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從“救助”到“自救”:更加註重壓實金融風險處置各方責任。
面對嚴峻的監管形勢,平安銀行需要不斷勒緊合規性這根弦,加強數字創新的同時,也要將新技術應用到風險防控之中去,以此來提升合規管理水平,加強事前風險防控水平,主動適應不斷變化的監管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重新找回丟失的優勢。
03
個人不亮對公亮
高分紅能否安民心?
零售業務發展承壓,平安將目光聚焦在對公業務之上。
平安銀行三季報顯示,該行2024年第三季度的對公貸款總額爲15959.24億,相比2023年第三季度的13778.29億,同比大幅增長了15.83%,較年初增長了11.62%。對公貸款顯示出較好的業績增長趨勢。截至三季度末,該行對公客戶數82.84萬戶,較上年末增加7.44萬戶,增幅9.9%。
在對公具體行業的選擇方向上,三季報顯示,基礎設施、汽車生態、公用事業、地產等“四大基礎行業”貸款新發放3,176.03億元,同比增長38.0%。其中,新制造、新能源、新生活“三大新興行業”貸款新發放1,577.58億元,同比增長47.3%。
相比零售業務,對公業務雖然風險較低,但客戶數量較少,且盈利潛力也不比零售業務。平安銀行想要開拓優質的對公客戶,通常需要拿出更有吸引力的利率價格才行,低利率往往也意味着利潤的損失。
因此短期之內大力發展對公業務,還不足以抵消平安在零售業務上的乏力。從盈利能力的角度來看,零售業務更具有優勢。除此之外,零售業務受經濟週期影響相對較小,而對公業務的收益受經濟週期影響大。
結合上述種種原因,平安短期之內業績仍將面臨一定壓力。爲了更好地穩定投資者信心,平安銀行也在尋找通過加大利潤分紅方式來提振市場。9月25日,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發佈2024年半年度權益分派實施公告。
公告顯示,平安銀行審議通過了2024年半年度利潤分配方案,總股本基數爲194億股,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2.46元,合計派發現金股利約爲47.74億元。此次權益分派不涉及送紅股或以公積金轉增股本。
2023年度平安銀行擬現金分紅139.53億元,佔歸母淨利潤30%。相比之下,平安銀行2022年與2021年現金分紅比例僅爲12%。對此,2024年4月20日平安銀行披露了《2024—2026年度股東回報規劃》,將未來三年現金分紅比例從過去的10%~30%提升到10%~35%。
現階段,平安銀行背靠中國平安,卻難以發揮出綜合金融優勢。轉型陣痛期下,依靠加大分紅扳回一局,效果有多大?持續性是關鍵。長期來看高股息雖好,是建立在穩定的業績預期基礎上,兜兜轉轉平安破局之路重回原點。
本文由萬點原創,如需轉載、商務合作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