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產法院技術調查官以製作三維模型等方法 助力法官審案縮短審理週期

8月14日,北京知識產權法院與清華大學法學院聯合主辦了技術調查官制度運行成果暨前沿研討會。會上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副院長宋魚水介紹,截至2024年底,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已先後選任技術調查官306人,參與4360件案件技術事實查明工作,出具3000餘份技術調查意見,助力技術類案件審理週期整體縮短近四分之一,2024年技術類案件結案數量較2016年增幅達216%。

宋魚水說,技術調查官貫通參與了該院專利民事、行政案件的審理,實現專業領域、訴訟流程全覆蓋。該院技術調查官領域涵蓋機械、化學、醫藥、材料、通信、電學、光電等七大傳統技術領域,參與的訴訟環節涵蓋訴前保全、庭審、勘驗、證據保全、調解、判後釋明全流程。

據介紹,由於技術調查官的參與,使得法官對於疑難複雜、跨領域的技術事實的把握更加精準,輸出的裁判規則更具權威性和影響力。比如默沙東公司與齊魯製藥公司藥品鏈接案中,技術調查官能就是否以仿製藥的申報材料作爲比對基礎、必要技術資料的確定、涉案技術方案的理解等內容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該案入選2024年北京法院十大案例。

參與了30餘件案件審理的北京知產法院交流技術調查官李豔琴在研討會上表示,向缺少技術背景的法官團隊解讀技術方案,要求技術調查官先完全吃透技術方案,將涉案專利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爲之採用的技術手段、達到的技術效果以及相關的現有技術等方方面面都瞭然於胸。

李豔琴舉例說,在一起案件中,雖然技術調查官通過反覆研讀專利文件,已經完全掌握了技術方案,但感到很難結合附圖用通俗化的語言將技術方案清楚地傳遞給法官。於是,技術調查官採用了製作三維模型的方式,將涉案專利要求保護的結構以立體化形式展現出來,使主辦法官快速、清楚地理解技術方案,並將其作爲合議庭理解方案的“活教材”。

宋魚水錶示,下一步,北京知產法院將持續深化對於技術調查官制度運行情況的經驗總結和制度創新,充分發揮技術調查官在技術類案件審理中的職能作用,不斷提升技術類案件審判質效,爲知識產權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屈暢

編輯/劉忠禹

(北京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