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大新舉措升級中小學校園餐

用溫熱的餐盤盛上熱氣騰騰的飯菜。2月17日,開學第一天,北京西城區廠橋小學的學生們吃上了升級版校園餐。記者從北京市教委獲悉,這個春季學期,北京市聚焦校園餐工作,試點推出創新菜品樣式、推進“中央廚房+微廚房”供餐新模式、推動營養健康食堂創建工作、建設大宗食材集中採購平臺等新舉措,讓學生在校吃得更加衛生、安全、營養、健康。

新菜式讓校園餐好吃又健康

11點40分,北京海淀實驗中學初中部初一(2)班學生魏子航走進食堂從新增的售賣窗口一眼看到了新菜式——芝士肉鬆焗豆腐、五彩銀魚蒸蛋、奶汁烤巴沙魚、五彩蔬菜炒雞丁、香橙烤鴨胸等10道新菜擺放整齊靜待挑選。

“今天是春季開學的第一餐,我們增加了新菜品。”海淀實驗中學校長林偉明說,在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生營養餐協會的指導下,學校制定了新菜譜。“此次聯合研發了50道新式菜品,突出了烹飪技法改良、中西口味結合、食材色彩搭配、文化體驗、健康和營養等特點。”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院長嚴旭陽說,研發新式菜品就是爲了讓學生愛吃。下一步,各方將在試點的基礎上,收集數據,優化菜品,逐步在全市學校推廣。

北京學生營養餐協會會長王清霞說,新菜式更加註重食材的多樣性和營養搭配,減少油、鹽、糖的用量,更加註重感官呈現,色香味俱全。

中央廚房+微食堂,供應可口熱飯菜

開學第一天,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附屬校尉衚衕小學二年級(2)班的楊祐寧無需再像往常一樣自帶餐具去上學了。“前幾天班主任在班級微信羣發通知告訴家長不用帶餐具後,我非常高興。”家長楊先生告訴記者,學校提供餐具,解決了家長的難題。

校長張桂芝說,得益於市區教委新學期實施的“中央廚房+微廚房”供餐新模式試點項目,學校將原來的粗加工間改爲餐具洗消間,既解決了學生自帶餐具的問題,又減少了學校食品安全的風險。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北京推動的“中央廚房+微廚房”供餐新模式,首批在東城區校尉衚衕小學、體育館路小學,西城區廠橋小學北校區先行試點,通過中央廚房,負責食材集中採購、食材預處理、冷鏈配送等環節。通過校內微廚房對中央廚房配送的淨菜和半成品進行烹飪加工和配餐。

西城區廠橋小學校長李冬雲說,“在市區教委和市場監管部門支持下,學校聯合餐飲企業在寒假期間依據‘中央廚房+微廚房’模式,對北址食堂進行了改造升級,將學生食堂生產面積從157平方米增至207平方米。”學校從中央廚房引入淨菜,擴大了主食間,新增了消毒庫、洗碗機、風淋通道,滿足了外供餐的資質要求。新學期,學校南址900餘名師生吃上了北址微食堂製作的熱乎可口的校園餐。

全市創建學校營養健康食堂近100家

記者瞭解到,由北京市教委聯合北京市衛健委和北京市疾控局共同開展的學校營養健康食堂創建工作,目前全市已經有99家學校通過驗收。營養健康食堂不僅要求學校在學生膳食營養健康均衡、校園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發揮引領示範作用,還要在食育上下功夫,引導學生養成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

寒假前,北京匯文中學朝陽垂楊柳分校食堂獲評“北京市學校營養健康食堂”榮譽稱號。校長助理劉偉表示,學校食堂在日常的運行中,嚴把食材採購關,從源頭保障學生健康。同時,學校爲學生提供了套餐、麪條、蓋飯等不同選擇,做到了葷素適宜、粗細結合、營養均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學校會根據肥胖、營養不良等特殊人羣需求,提供專屬推薦菜品,滿足不同人羣的健康需求。

劉偉說,新學期學校的智慧食堂系統即將投入使用,通過大數據分析,食堂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備餐,減少浪費。此外,藉助系統內部反饋系統,食堂工作人員可以直觀地瞭解到師生對菜品的滿意度情況,據此對菜品進行調整,確保學生吃飽吃好。

校園餐食品原材料採購是校園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關。“從這個學期起,北京市推動大宗食材集採平臺建設工作,引導學校自營和承包食堂實行大宗食材集中採購,探索建立完善區域性大宗食材採購平臺。”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大宗食材統一採購平臺統一採購標準和機制,可以提高校園餐安全和質量、降低成本提高餐費入口率。今年1月出臺的《北京市中小學校園食品安全與膳食營養工作改革方案》明確,北京將試點推行通過區域性自建平臺等多種方式,整合資源、優化流程、降低成本,建立完善食品原材料標準體系,嚴格供應商資質審覈,爲學校提供高效、安全、透明、優質的食材供應服務。

“截至目前,全區中小學、幼兒園(含社區辦園點)的食材採購100%納入大宗採購。”海淀區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海淀區校園食品大宗採購平臺包括供應體系、可追溯體系、企業退出機制,從制度層面築牢了校園“舌尖安全”的防線。(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施劍鬆)

作者:施劍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