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釋放954億招商“邀請函” 企業高管點贊北京營商環境
3月28日,2025年“投資北京”大會在京舉辦。大會向全球展現了北京的國際科技創新優勢、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和發展機遇,進一步吸引高精尖項目在京落地。此次大會集中發佈215個招商合作項目和一批創新應用場景,招商總額達到954.5億元;大會共簽約30個重點產業項目,簽約總額達615.4億元。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夏林茂表示,北京將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加快打造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發動機;將大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努力成爲全球投資“首選地”;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着力打造首善標準、國際一流的“北京服務”。
發佈招商合作項目共215個,30個重點產業項目集中落地
此次大會發布招商合作項目共215個,招商總額954.5億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科技服務三大萬億級產業集羣和人工智能、智能裝備等七大千億級產業集羣,集中發佈一批招商合作項目,向全球投資者發出邀約。
同時,大會還發布了一批創新應用場景。包括全球首創手持式骨科手術機器人多中心臨牀應用場景建設、基於AI大模型的數據庫開發管理新模式、《三體:四維空間》科幻體驗中心、水下建築物巡檢與水面智能監控、大兆瓦風機試驗檢測中心等運用場景,在機器人、人工智能、科幻產業等領域,提供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落地的載體平臺。
大會共簽約30個重點產業項目,簽約總額達615.4億元人民幣,涵蓋生物醫藥、金融、科技服務、智能製造與裝備、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等多個產業領域。
科技服務與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項目簽約總投資金額達154.57億元人民幣,其中,海淀區永豐TOD綜合體等一攬子項目總投資金額89.7億元,將建設科研辦公、科研設計用房及智慧化基礎設施,爲科技服務產業發展提供強大支撐;石景山區超智算項目總投資19.94億元,將建設10000P算力機房,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
生物醫藥產業領域,大興區瑞橋鼎科集團醫療總部作爲大會外資簽約項目,總投資10億元,將建設生物醫藥研發和生產基地;密雲區萊泰製藥生產基地項目投資2.7億元,將建設中藥品種研發生產基地,進一步完善生物醫藥產業鏈。
北京成爲企業發展熱土,政策、人才等優勢顯著
在對話環節,來自德勤中國、日本安斯泰來(中國區)、北京月之暗面、91科技集團的企業高管圍繞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分享了企業投資北京的歷程和立足北京實現發展的經驗。
安斯泰來中國董事長、總裁趙萍表示,安斯泰來已在中國深耕30年,“我們在北京也感受到了北京以及朝陽區政府對我們外資企業的支持。”趙萍表示,2025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全面深化藥品醫療器械監管改革 促進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這個政策一經發布,北京市政府迅速反應,落地支持新產品加速上市,減少流通環節,幫助企業的產品更快地惠及中國患者。
趙萍舉例,公司的一款治療尿路上皮癌的產品,按以前的政策,這個產品必須要國家審批機構批准生產才能供應中國,一般要9個月才能到中國市場。但政策落地後,在北京市各級政府的支持下,這款產品提前了3個月惠及中國患者。
北京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榮表示,北京的吸引力主要體現在兩大高地,第一個高地就是人才匯聚的高地,“人才是吸引月之暗面,讓月之暗面出生成長的最根本的因素。”張榮透露,月之暗面50%以上的員工都是95後,“他們技術能力很強,創新干勁十足,更重要的是,北京這個有活力的城市吸引了志同道合的大家,一起在北京謀發展,腳踏實地實現夢想。”
德勤中國副總裁施能自表示,五年前德勤在爲亞太區德勤企業大學選址時,考察了多個城市,最終選擇落戶北京,去年也已經開始正式運作。談及當時選擇北京的原因,施能自表示,“第一個是政策的創新,我們是第一家在北京的獨資創新機構;第二是北京市政府積極提供服務,幫助我們解決了大樓等問題;最後一個是北京有很多客戶資源,世界五百強企業、科技創新的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外資企業都很多。”
91科技集團董事長、CEO許澤瑋則表示,北京在城市治理和企業發展之間,取得了很好的平衡。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韋博雅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