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發佈中小學生“身心健康二十條” 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本報記者 黎竹 孫吉正 成都報道
日前,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發佈《關於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身心健康二十條”)。
據瞭解,身心健康二十條聚焦五育融合、學校主導、家庭育人、社會參與、組織保障五大部分明確20項具體措施,其中涉及採用多樣化教學方式,完善學生成長檔案制度,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建設家庭教育智能體,提升就餐條件和餐食營養質量,推動政府、企業、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加強學生使用網絡社交平臺管理。
此前,多位專家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保障學生身心健康已成爲近年來教育工作中的重點,但需多方協同、系統施策,推動教育生態的重構與優化。
首次部署
據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身心健康二十條是北京首次對學生身心健康進行一體謀劃部署,同步提升學生強健體魄和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身心健康二十條從家庭、校園、社會這三個層面提出不同任務,打造學生健康成長的全方位支持環境。
在家校協同方面,身心健康二十條提出,落實落細家訪制度,對特殊家庭、行爲異常、情緒突變、學業困難、社交障礙、生活變故六類情況做到“六必訪”,形成家校共促學生身心健康的合力。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爲,家校協同需要有一個制度基礎,尤其是在評價和管理制度方面。對此,他建議:“應該從教育的評價和管理體系入手,從更深的層次推動家校協同,否則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關於如何營造有利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環境,身心健康二十條提到,完善學生成長檔案制度,全面記錄學生身心發展、學業表現、興趣特長、成長曆程、師生互動、家校溝通等情況,加強學生髮展情況跟蹤分析。
記者注意到,在學生健康使用網絡方面,身心健康二十條明確指出,落實政府、企業、學校、家庭、社會保護責任,共同加強學生使用網絡社交平臺管理,加大網絡平臺信息內容監管力度。嚴格學校手機管理制度,鼓勵學生和家長共同開展“息屏行動”,減少對電子產品過度依賴。
在業內看來,“五育並舉”是教育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重要體現。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提出:“更加註重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
此次,身心健康二十條提出,突出全員美育實踐,深化勞動教育“一校一清單”制度,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多渠道服務供給。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指出,強化五育融合,重點是使學生自身強,有效增強自身心理韌性和抗壓能力,讓每一“育”都作用於學生的健康成長,讓學生擁有未來成長需要的強健體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使學生能夠從容面對未來學習生活工作中的壓力和挑戰。
中小學生身心健康至關重要
當前,肥胖問題已成爲我國乃至全球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挑戰。《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數據顯示,我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達50.7%;6至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達19%,6歲以下兒童超重肥胖率達10.4%,肥胖低齡化趨勢日益凸顯。
身心健康二十條中強調,將學生身心健康指標納入教育發展總體規劃和重要議事日程,加大經費支持保障力度,“一校一策”制定身心健康提升計劃,同時也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保障學生平等權益、營造和諧育人環境等情況作爲評價學校辦學成效的重要依據。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指出,少年兒童正處於身體和心理快速發育的階段,對其身心健康至關重要。此前教育部聚焦學生身心健康,先後出臺多項文件,加強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旨在抓住造成青少年身心健康問題的關鍵點綜合施策。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我國青少年學生近視、肥胖、脊柱側彎和心理健康等問題愈加嚴重。身心健康二十條強調落實學生健康體檢制度,開展學生常見病和健康影響因素監測、學齡前兒童遠視儲備量監測,重點關注和預防近視、肥胖、脊柱側彎和心理健康等情況。
儲朝暉認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長期延續的問題。“當下突出的問題還是運動量太少,室內的教學時間過長。具體表現在身體發育上,還有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
當下,體育也成爲教育工作改革的重點之一。據記者統計,近年來,全國各地出臺的文件都明確了“嚴格執行學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硬性要求”。其中,《北京市加強中小學體育增強學生體質健康二十條措施》中提出了更爲具體的要求,鼓勵基礎教育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小學每週開設5節體育課,初中每週開設4~5節體育課,高中每週開設3~5節體育課,不能以任何方式擠佔體育課。這對中小學生每天在校內體育鍛煉的時間量上做出了精準的剛性要求,在便於操作實施的同時也便於督查問效。
據悉,北京市將在今年啓動首批“京娃”智能體的培育建設。未來,北京市也將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綜合分析學生每日運動時長、運動負荷和營養膳食等情況,爲學生提供精準健康服務。
(編輯:於海霞 審覈:孫吉正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