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博物院百年大展 壓箱底文物集中亮相一次飽覽

北京故宮博物院百年大展壓箱底文物集中亮相。圖爲清明上河圖卷局部。(新華社)

北京故宮博物院百年大展壓箱底文物集中亮相。圖爲金甌永固杯。(新華社)

北京故宮博物院百年大展壓箱底文物集中亮相。圖爲諸上座帖卷。(新華社)

大陸央視4日 報導,今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週年。從9月30日開始,故宮博物院建院百年大展——「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在午門展廳正式對外開放。本次展覽透過一脈文淵、百年傳承、萬千氣象三大篇章,以200件(套)珍貴文物,全方位展現對故宮博物院文物守護與傳承的歷史。

本次大展甄選的每一件書畫,都與故宮的百年院史緊密相連。或曾是清宮舊藏的核心,或是歷經流散、輾轉回歸的傳奇,又或是填補舊藏空白的新篇。

故宮藏品分爲兩大體系:「故字號」與「新字號」。「故字號」主要指繼承自清宮舊藏的文物,「新字型大小」則是中共建政後,通過收購、撥交、捐贈等方式入藏的28萬餘件文物,豐富故宮收藏。

它們的故事,集中體現了國家對文化遺產的珍視與守護,以及故宮博物院在新時代不斷髮展的嶄新面貌。

故宮博物院的根基,深植於明清兩代皇家的宏富收藏。這次展覽的核心,首先便是要呈現這份來自「清宮舊藏」的文脈正源。王珣的《伯遠帖》作爲乾隆皇帝三希堂的稀世珍寶,它的入選,正是彰顯故宮對這份頂級皇家收藏的直接繼承。

新華社報導,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時隔十年再度亮相,唐代韓滉《五牛圖》、清乾隆金甌永固杯等文物一同與觀衆見面。

大陸央視 報導,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許彤說:乾隆有非常有名的三希堂,主要藏了三件稀世珍寶。其中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還有王珣的《伯遠帖》。這次展示的就是《伯遠帖》非常重要,在於它是現在存世的近代有名款的法書真跡,可以說是最早的。本身藝術價值非常高,同時又跟百年院史充分結合,所以選取這些藏品,既有歷史價值,又有充分的藝術價值。

故宮博物院的「故字號」家底,並非全部來自紫禁城一地。它的前身,也就是成立於1914年的古物陳列所,彙集了來自熱河行宮和瀋陽故宮等多處皇家遺珍,也爲日後故宮博物院的宏大格局奠定了基礎。

這次展出「新字號」文物,其中最典型代表,就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國寶級作品《清明上河圖》。

有些文物雖然源自清宮,但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曾因戰亂與動盪流散,又重返故里。

許彤指出,《清明上河圖》被帶到長春僞皇宮。1945年,解放軍在通化繳獲,後來在1958年又通過國家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經舉國之力,才能在今天展示在故宮博物院。

許彤表示,故宮重要的院慶節點,《清明上河圖》都會出現。比如80週年院慶,作爲宋代風俗畫脈絡當中最重要展品,在書畫專題展中呈現。2015年《清明上河圖》作爲《石渠寶笈》書畫特展中清宮舊藏體系的代表被展示。這次2025年百年院慶,《清明上河圖》再次出現,充分結合跟院史關係。

北京故宮博物院在中共建政後,有意識地填補清宮舊藏的空白領域,羅聘的冊頁便是典型代表。

許彤表示,羅聘屬於「揚州八怪」,這兩件冊頁也是故宮藏書畫的一級品,羅聘很精的一套冊頁當中,展示兩開。其實在舊紫禁城的收藏體系當中,是沒有像「揚州八怪」這些地方畫派收藏,但是中共建政後,隨着撥交、收購或者有識之士的捐贈,一直在豐富故宮博物院的藏品體系。

許彤指出,很多文物被很好地保存,得以承傳、研究、修復,還有臨摹,是非常重要的。像《清明上河圖》是經過當時修復專家馮忠蓮的臨摹,可以說很好地忠實了臨摹的原件,這次也是跟《清明上河圖》的原件同時展示。

除了臨摹,更有起死回生式的搶救性修復。當傳世最早的紙本畫《五牛圖》迴歸時,已是傷痕累累、破洞滿身。正是憑藉修復專家數十年的深厚功力,才讓這件國寶重煥光彩。它的新生,是故宮文物修復事業最高水準的體現,也是百年守護這一主題最生動的註腳。

許彤稱,《五牛圖》是50年代從香港收回。經歷千百年流轉,當時也是傷痕累累,大小破洞應該有300多處,非常殘破。修復專家孫承枝老師憑藉60餘年的修復經驗,通過揭裱、修補、全色又重裝等等,最終讓國寶重光,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