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百年 北京故宮前院長:堅信臺北故宮文物遲早在紫禁城展出

2009年時任北京故宮院長鄭欣淼(左)訪問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長周功鑫(右)與其一同舉行記者會,並贈送唐懷素的《自敘帖》複製品給來訪的鄭欣淼。(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天是雙十節國慶日,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100週年紀念日。港媒披露對北京故宮前院長鄭欣淼的專訪內容,對於北京故宮文物曾數度來臺展出,但臺北故宮文物未曾登陸,他表示這「不存在吃虧問題,堅信臺北故宮的文物遲早會到紫禁城展出」。

香港文匯報日前刊出對北京故宮前院長鄭欣淼的專訪。針對兩岸故宮交流,他做出上述迴應,並表示,「故宮學的本質,就是把故宮看作一個文化整體」。他指出,兩岸故宮藏品數量龐大、種類繁多且內在聯繫千絲萬縷,唯有將其置於整體文化背景下考察,才能深入挖掘歷史價值,促進文化交流。例如,北京故宮有記錄孤竹國和無終國國名的銅器,臺北故宮也存有許多記錄族名的青銅器,對這些族名金文的聯合研究,將極大推動相關學術難題的解決。

自2009年「破冰」以來,兩岸故宮雙方在人員與學術領域的合作逐步展開。鄭欣淼相信,隨着資源的數位化、公開化,未來兩岸故宮的交流必將更加深入。他堅信,兩岸故宮根脈相連,學術研究越深入,彼此的聯繫就越廣泛。

鄭欣淼2002年9月至2012年1月,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期間經歷兩岸故宮破冰交流的重大歷史事件,除了兩岸故宮院長互訪之外,也有合作展覽,包含2009年「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2011年「山水合壁—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以及「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等。

鄭欣淼在上述訪問中指出,北京與臺北兩院藏品同根同源、互爲補充,這種緊密聯繫使其成爲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石。

針對2009年「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中,北京故宮出借37件文物,後在2011年的兩個展覽又分別借展4件和14件文物。對於外界關於此舉是否「吃虧」的疑問,鄭欣淼迴應道:「我們認爲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財產,不存在吃虧問題,堅信臺北故宮的文物遲早會到紫禁城展出」。

新華社也在10日刊發一篇緬懷國立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莊嚴的文章,文中提到2009年,兩岸故宮博物院院長實現歷史性互訪,達成包括「建立展覽交流機制」等在內的數項共識;恢復交流後,兩岸故宮博物院從文化展覽到學術研討、圖書出版、文創推廣等諸多領域往來密切、合作熱絡。鄭欣淼曾說,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藏品互補性很強,只有把它們作爲一個整體來看待,才能全面認識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燦爛輝煌與一脈相承。現任北京故宮院長王旭東也曾鄭重表示,兩岸故宮是親兄弟,相信通過文物交流、學術交流,會加大學者之間相互理解,推動兩岸相互理解。

此外,日前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與北京故宮在神武門合辦文物南遷展,但遭臺北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聲明稱沒有與北京故宮合作。對於兩岸故宮合作議題,沈春池基金會向本報表示,基金會未來將積極與國立故宮博物院交流,也希望爭取未來共同合作舉辦相關展覽,將完整的故宮文物遷臺史料及故事呈現於國人之前。

沈春池基金會並指出,兩岸故宮早在2000年前後已有共同出版、展覽、人員互訪等交流經驗,期間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亦擔任居間穿針引線之工作。日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亦稱「不論任何形式的國際文化交流都希望在『對等、尊重、不傷害人民感情』的前提下進行,並且只要文物交流展示完後可以順利回到故宮,並不排斥任何形式的文化交流,未來仍有機會看到兩岸文化交流」。基於此,針對兩岸文化交流之需要,「基金會如有可盡綿薄之力,當將盡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