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葆臺遺址博物館恢復向公衆開放 重現西漢盛世風采
新華社北京5月20日電 題:北京大葆臺遺址博物館恢復向公衆開放 重現西漢盛世風采
新華社記者羅鑫
博物館及外部公園拆圍透綠、展廳嵌入多樣化數字裝置、遺址原狀保護措施得到升級……5月20日,北京大葆臺遺址博物館恢復向公衆開放。暌違十餘年後,這個“小而美”的博物館經過全面改建,帶來更好的觀展體驗。
大葆臺遺址於1974年被發現,先後共出土漢代文物千餘件,包括玉器、漆器、銅器、鐵器、陶器、骨角牙器、金銀器、車馬器及絲織品等。出土文物歷史信息十分豐富,是研究西漢中晚期政治、經濟和物質文化發展以及北京歷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館長楊志國介紹,1983年,該遺址上建造了博物館。如今,北京大葆臺遺址博物館煥新亮相,新館建築面積達7600平方米,展陳面積達2800平方米,包含基本陳列展廳和臨時展廳。
而在這個堪稱漢代幽燕文化典型代表的遺址中,西漢廣陽頃王劉建及其王后的墓葬無疑是最大的看點之一。廣陽頃王劉建所在的一號墓被設置在博物館室內展廳,在此次新推出的常設展覽“勃碣都會 幽燕華章——西漢廣陽國曆史文化展”中煥新亮相。
在基本陳列展廳中央,廣陽頃王王陵整體佈局規模宏大、結構複雜。一排排長90釐米、寬厚各爲10釐米的側柏木芯圍在外迴廊內側,蔚爲壯觀。這一西漢時期最高等級的墓葬形式“黃腸題湊”跨越千年,展現着古人的“事死如事生”理念、建築智慧以及漢代禮制文明的核心內涵。
楊志國說,大葆臺遺址憑藉“黃腸題湊”而蜚聲海內外,它是一座完整呈現“梓宮、便房、黃腸題湊”葬制的考古發現。隨着文物保護理念及展示手段的提升,大葆臺遺址被注入新的活力。近年來,工作人員爲一號墓車馬坑下部鋪上防水筏板,解決了滲水問題。通過深入挖掘考古成果的文化內涵,運用數字光影等技術手段,創新展陳敘事手法,勾勒出一幅氣勢恢宏的漢代文明畫卷。
在展覽中,工作人員依據玉衣殘片復原的一件金縷玉衣格外引人注目。據瞭解,漢代帝王下葬皆用“珠襦玉匣(衣)”,玉衣由金絲相連、形如鎧甲。體現漢代舞者長袖、細腰等典型特徵的玉舞人玉佩小巧玲瓏,經展櫃上的投影“放大”後,彷彿窺見兩千多年前的一位婀娜女子在翩翩起舞。
鑲嵌瑪瑙松石的漆器以及工藝繁複的紡織遺物,訴說着西漢時期手工業的成就。祥禽瑞獸紋飾、博山形象躍然器物上,生動詮釋漢代天人合一的祥瑞觀念與生命哲思……“勃碣都會 幽燕華章——西漢廣陽國曆史文化展”主要以“北土漢邦”“長樂未央”“題湊禮藏”三大部分,從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維度,立體復現漢代文明兼容幷蓄的時代風貌。
長沙馬王堆漢墓是西漢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一家三口的墓葬。辛追墓T形帛畫得到數字化呈現,讓古人對天國的想象具象化;西漢《導引圖》帛畫裡的人“動”了起來,通過體感互動選擇不同招式,體驗一場跨越兩千多年的養生練習……此次同時推出的“漢風軑華——馬王堆生活藝術特展”精選不少珍貴文物並復原部分場景,展覽從財富、飲食、服飾、典籍等維度,全方位展現西漢貴族的精緻生活與精神追求。
在博物館外,廣陽頃王王后所在的二號墓通過硬質鋪裝等在地面再現墓室形制,形成獨特的參觀流線。楊志國說,作爲漢代文明在北京地區的重要標識,大葆臺遺址將持續發揮文化傳播功能,將遺址及博物館打造成爲北京地區漢代文明展示中心,爲公衆呈現漢代文明的獨特魅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