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統納入11國際標準體系 產值近6千億 挑戰美GPS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數量快速增長,圖爲北京兒童參觀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模型。(中新社)

在全球高度依賴美國GPS(全球定位系統)的當下,中國積極推進自主建設並運行的「北斗系統」,根據央視新聞報導,北斗系統已全面進入民航、海事、移動通信等11個國際組織的標準體系,並持續擴大國際「朋友圈」,目前包含奈及利亞等30多個非洲國家已建設北斗CORS站(連續運行參考站)。

當前全球除了美國GPS系統外,只有中國與俄羅斯因擁有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能相對維持戰略自主性。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18日發佈「2025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24年中國以北斗爲核心的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5758億元(人民幣,下同,約798億美元)創新高,同比增長7.39%。目前北斗系統在交通運輸、電力及大衆消費等多個領域實現深度應用與創新突破。

白皮書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有約2.88億部智能手機支持北斗定位功能,高精度車道級導航覆蓋全國99%以上的城市和鄉鎮道路。北斗系統並加快國際化步伐,相關服務及產品出口到140餘個國家和地區,進入民航、海事、移動通信等11個國際組織的標準體系。

北斗導航系統是繼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後的第三個全球定位導航系統,由中國自主建設運行,北斗三號衛星核心器組件國產化率100%。而北斗長期以來被視爲挑戰以往美國GPS系統霸主的對手。

新華社報導,白皮書顯示,高精度車道級導航已覆蓋中國99%以上的城市和鄉鎮道路,日均提供位置服務超1兆次、日均導航服務總里程超40億公里;賦能中國50多個城市開展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保障智能輔助駕駛等應用。

白皮書稱,2024年以來隨着中國加快推進北斗優先應用和北斗產品國產化替代,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結構持續優化,產業範圍進一步擴大。其中,包括與衛星導航技術研發和應用直接相關的晶片、器件、算法、軟體、導航數據、終端設備、基礎設施等在內的產業核心產值達到169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