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達藥業股價連日下跌背後:競爭加劇、研發團隊“動盪”
2月21日,貝達藥業連續多日下跌的股價終於迎來上漲勢頭,重新站上50元/股大關。股價連續下跌,公司經營狀況也引起了關注,貝達藥業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生產經營活動正常,不存在應披露未披露事項”。
作爲“創新藥第一股”,貝達藥業在肺癌領域擁有數款知名藥物。不過,隨着越來越多創新藥物的獲批,佔得先機的貝達藥業也面臨着愈加激烈的競爭。
股價連續下跌引關注
2月21日,貝達藥業收於51.93元/股,上漲3.69%,加上此前一個交易日的微漲,貝達藥業股價終於走出連日下跌的陰霾。從2月7日開始,貝達藥業股價就在震盪中下跌,從2月14日開始更是連續四個交易日下跌,股價也跌破50元/股大關。從2月6日到2月19日,貝達藥業股價下挫超16%,同時期的創業板指數則呈上漲態勢。
其間,貝達藥業披露控股子公司Xcovery向歐洲藥品管理局(以下簡稱EMA)提交申報意向書,正式啓動鹽酸恩沙替尼膠囊(商品名爲貝美納)“擬用於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療”(即一線適應症)的上市審批程序,但從股價表現來看,市場並不買單。
連續下跌的股價引來了投資者的關注,有投資者在互動平臺就“股價連續下跌,公司是否存在應披露未披露的信息?公司經營業務或重大投資是否存在重大風險?”進行提問。貝達藥業表示,目前公司生產經營活動正常,不存在應披露未披露事項,並提及將在4月18日披露2024年年度報告。
對於股價下跌的原因,貝達藥業表示“短期波動受市場內的各種因素影響,長期來看股價更多取決於企業本身的價值。”
成立於2003年的貝達藥業,集研發、生產、市場營銷於一體,致力於新藥研發和推廣,以解決肺癌等惡性腫瘤治療領域中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貝達藥業一度是國內創新藥企的代表之一,2016年登陸資本市場時,被稱爲“創新藥第一股”。
主力產品競爭激烈
貝達藥業已上市產品集中在腫瘤治療領域,其中首個產品埃克替尼於2011年7月上市之後,挑起業績大梁,據貝達藥業招股書,埃克替尼佔營收比重一度超過98%。除此之外,貝達藥業還擁有首個上市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ALK抑制劑貝美納(鹽酸恩沙替尼)、生物類似物貝安汀、國產三代EGFR-TKI藥物賽美納(甲磺酸貝福替尼)、晚期腎細胞癌藥物伏美納。
從營收佔比來看,最早上市的兩款產品埃克替尼和貝美納也是公司營收主力。據貝達藥業2024年半年報,佔主營業務收入10%以上的便是這兩款藥品。特別是埃克替尼,上市以來累計銷售額已突破百億元。
這兩款藥品的競爭一直都頗爲激烈。其中,作爲第一代EGFR-TKI靶向藥,埃克替尼化合物專利已於2023年3月到期,不過該藥仍受晶型等多項相關專利權保護,保護期將於2029年至2034年期間屆滿。如今,國內已有第三代EGFR靶向藥可供選擇,埃克替尼要面對來自阿斯利康、正大天晴、勃林格殷格翰、恆瑞醫藥等多家本土和跨國企業的競爭。近年來,貝達藥業未單獨披露埃克替尼的銷售數據,不過據中康開思系統數據顯示,埃克替尼在2023年等級醫院銷售額超14億元,該藥在2020年曾創下18.7億元的銷售高峰。而在三代EGFR-TKI靶向藥賽道,貝達藥業的賽美納爲國內第4個上市,且目前上市的6款同類藥物均已進入醫保,無論是上市時間還是醫保支持,賽美納都沒有明顯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貝達藥業近期股價最大跌幅出現在2月11日,當天以10.49%的跌幅居醫藥板塊倒數第一。同一天,強生旗下藥物銳珂獲批,這家跨國製藥巨頭正式進入國內肺癌治療領域。有意思的是,就適應症而言,強生的直接競爭對手是迪哲醫藥,當天迪哲醫藥股價下跌3.61%,而在肺癌治療領域頻頻佈局的貝達藥業跌幅卻更高。
另一款產品貝美納,目前國內亦有三代產品,這也就意味着,貝達藥業將面臨來自輝瑞的競爭。貝達藥業也在推進該藥出海。2024年12月,貝美納正式獲得美國食藥監局批准上市,用於治療ALK突變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成爲首個由中國企業主導在全球上市的小分子肺癌靶向創新藥。不過,在貝美納之前,美國市場獲批上市的ALK抑制劑已經達到五款。這或許可以解釋,前述貝達藥業啓動貝美納一線適應症歐洲上市審批程序的消息未能挽救股價的原因。
研發團隊縮水
作爲一家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貝達藥業的研發團隊近年來也在經歷波折。2024年9月,貝達藥業董事、資深副總裁兼首席科學家王家炳辭職。在加入貝達藥業之前,王家炳曾就職於美國默克、英國阿斯利康,領導了數十個新藥項目,成功推進多個項目進入臨牀研究,是多個臨牀新藥和臨牀候選新藥的關鍵發明人,也是貝達藥業創新團隊領軍人。更早之前的2017年2月,也就是王家炳加入貝達藥業一年之際,貝達藥業原首席化學家胡邵京辭職,其在腫瘤、肥胖和糖尿病、中樞神經以及抗炎新藥研發有十多年經驗,是貝達藥業五名核心技術人員之一。
近年來,貝達藥業的研發團隊也在縮水。2016年上市之初,貝達藥業研發團隊快速擴張,從2015年的151人增長至246人,之後一直保持快速增長,在2022年達647人,創下歷年之最。其間,也伴隨着貝達藥業幾款新藥的陸續上市。從2023年開始,貝達藥業的研發團隊開始縮水,從2022年的647人下降至2023年的562人,降幅爲13.14%。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此前曾迴應,應以研發的產出質量爲主而不是數量,公司要有更精幹的隊伍。到了2024年半年報發佈之時,貝達藥業並未披露公司研發隊伍情況。
新京報記者 張秀蘭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