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夜裡的“守夜人”:一位西部計劃志願者的青春守護

凌晨三點,暴雨如注。龍潭鎮應急管理和消防工作辦公室工作人員嚴帥被密集的雨點驚醒。手機屏幕亮起,最新預警信息閃爍。他沒有猶豫,一把拉起值班同事,衝進濃重的夜色中。

“快!低窪店鋪要進水了!”巡至老街,嚴帥和同事的心揪緊了。積水已逼近臨街店鋪門檻,排污口開始倒灌。他們兵分兩路,一人抄起鐵鍬幫店主奮力鏟水,另一個人迅速聯繫管網工人打開泄洪閘門。鐵閘在暴雨中嘎吱升起,積水迅速退去,一場危機被及時化解。這樣與風雨賽跑的夜晚,對嚴帥來說早已是常態。“風大了睡不好,雨大了睡不着”,他笑着自嘲這是應急人的“職業病”。

從“門外漢”到“活地圖”:雙腳丈量出的安全防線

時間回溯到2022年8月。剛大學畢業的嚴帥響應“到西部去、到基層去”的號召,以西部計劃志願者的身份踏上龍潭鎮的土地。現實給他澆了盆冷水:村名路線不熟,幹部對不上號,應急工作千頭萬緒。

這個倔強的年輕人找到了最“笨”也最有效的辦法——用腳丈量。他主動請纓參與每一次下村巡查宣傳。烈日下,他與村幹部碰面,與羣衆攀談;風雨中,他熟悉每一條田埂、每一處隱患點。短短數月,他從“三不知”的“門外漢”變成了全鎮村社的“活地圖”。“巡查宣傳就是我的‘入職培訓’。”嚴帥說。這爲日後精準處置60餘起應急事件、實現“零傷亡、少損失”打下了最堅實的根基。

“黑娃”與“燙壞的鞋”:烈焰中淬鍊擔當

森林防火期是嚴峻的考驗。巡查時,嚴帥與火紅烈日對峙,皮膚很快曬成了村民口中的“黑娃”。宣傳中,他常遭遇不解:“祖祖輩輩都燒草皮灰”“上墳哪能不燒紙?”他硬着頭皮,一遍遍耐心解釋,厚着臉皮勸阻違規用火。

火情就是命令。在火情處理中,這個平時“多走幾步都喘”的年輕人總能爆發出驚人速度與體力,與烈火展開殊死搏鬥。2022年以來,他參與處置火情60餘起,鞋子燙壞了七八雙。當被問及是否害怕,他眼神堅定:“寧聽罵聲,不聽哭聲。安全底線,寸步不讓!”

“雲端”賦能:“小創新”撬動“大治理”

嚴帥深知,守護安全不僅靠汗水,更需智慧。他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助力打造數字鄉村平臺,爲如何抓好基層社會治理下足了功夫和苦力氣。從精準統計災情爲2000餘名受災羣衆申領32萬餘元救助金,到推動建立全區首個綜合治理指揮調度中心,他全力貢獻“金點子”。

如今在龍潭鎮,“雲端”治理已成現實。指揮中心集納風險預警、應急處突、糾紛調處等功能於一體,大量人力物力得以釋放。這個“智慧大腦”入選四川省數字鄉村建設優秀案例,爲基層治理插上科技翅膀。

歌聲與陪伴:紮根泥土的青春溫度

嚴帥的青春,不僅有硬核守護,更有脈脈溫情。他是河岸撿垃圾的“小能手”,是創文活動的“壯勞力”;他是留守兒童口中的“大朋友”,用155小時的志願服務溫暖童心;他是獨居老人門前板凳上的傾聽者,一句“嚴娃子來了”飽含信賴;他更是本土文化的傳播者,參與創作《龍潭》等歌曲,用動人旋律唱響鄉村新貌。

服務期滿後,嚴帥選擇留下,從志願者成長爲正式幹部。身份在變,守護的初心從未動搖。暴雨夜搶險歸來,他擦乾臉上的雨水,話語樸實如腳下的土地:“既要埋頭幹事,也要擡頭看路,還要接住‘地氣’。我的目標,就是成爲鄉親們最牢固的‘應急避難所’。”

在不久前揭曉的“四川省優秀共青團員”獲獎名單中,嚴帥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這位年僅24歲的基層應急幹部,用兩年多的時間,從一名初出茅廬的西部計劃志願者,成長爲守護一方平安的“應急先鋒”,更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這份榮譽榜單上。

在龍潭鎮的田野巷陌,嚴帥以青春爲筆,汗水爲墨,“四川省優秀共青團員”爲這份滾燙的答卷添上了最閃耀的註腳。這答卷,鋪展在每一次化險爲夷的現場,浸潤在每一份化憂解難的牽掛,更深深烙印在西部基層廣袤而充滿希望的大地上。(劉慶)

來源:貢井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