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青海生態監測團隊:用腳步丈量雪域高原

新華社西寧8月23日電 題:青海生態監測團隊:用腳步丈量雪域高原

新華社記者周盛盛

初秋的隆寶灘溼地,白雲低垂、草原如毯,幾隻黑頸鶴振翅而起。

溼地中央,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許慶民正手持取土器,蹲在地上仔細觀察土壤狀況。

隆寶灘地處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超過4200米。它位於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溼地之一,2023年入選國際重要溼地名錄。

“隆寶灘包含高原湖泊、沼澤及草甸等多樣化生態系統,區域內還分佈着黑頸鶴等珍稀野生動物,具有很高的生態監測價值。”許慶民介紹,他和團隊此次從西寧驅車12個小時,專程來到隆寶灘溼地開展生態狀況地面監測。

分析植被的羣落結構與蓋度、檢測地上地下的生物量、分析土壤元素、開展物種鑑定……許慶民介紹,生態監測是一項複雜、專業的系統性工作,需要耐心和細心。

許慶民出生于山東省,2001年來到青海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學習,之後又攻讀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生態學碩士,畢業後,他便來到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從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我讀書時研究的是草原生態保護,留在青海,更能發揮專業特長,爲祖國的草原保護作出貢獻。”他說。

從黃河尾到黃河源,20多年來,許慶民已經在雪域高原紮下了根。

他所在的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成立於1984年,承擔着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運行保障、生態環境監測、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等工作,目前,中心近一半職工爲“90後”。

今年29歲的徐雯婷是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和西北師範大學聯合培養的自然地理學專業博士生,去年10月,她通過人才引進的方式來到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工作,不到一年時間裡,先後參與了青海湖流域生態狀況定期評估、青海省重點區域遙感監測等重點工作。

徐雯婷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主要研究水生態遙感技術,在她看來,遙感技術正朝着智能化、數智化方向發展,將助力生態監測邁向更高水平。“青海水資源豐富,我的專業能力有用武之地。作爲土生土長的青海人,我對家鄉的山山水水有天然的親切感,希望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服務於青海發展。”她說。

除了生態環境監測,許慶民和他的團隊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參與生態立法工作。他作爲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曾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的立法建議徵集工作。

“青藏高原地區生態環境脆弱而又重要,但我們實地調研發現,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監測水平、能力都比較薄弱。爲此,我們向有關部門建議,加大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工作力度,同時推動相關部門生態數據的共享。”許慶民介紹,相關建議得到採納,並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

目前,許慶民團隊又有了新的目標。“通過與有關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我們有望在短時間內實現生態環境監測自動化。屆時,只需要將土壤、水等生態要素樣本放入分析儀器,數據管理系統就可以自動生成分析結果。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將更加精準高效。”許慶民說。

祁連山、三江源、青海湖……許慶民團隊的足跡幾乎踏遍青海的重要生態區域。一份份生態樣本、一條條監測數據,清晰記錄了這些生態“哨兵”們的堅守與付出。

“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不只記錄好高原的‘天生麗質’,更要爲青海建設生態文明高地奉獻力量。”許慶民動情地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