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體重”醫生竟拒絕爲患者稱重引衆怒
越來越多來自不同專業的醫生已不再對患者進行常規稱重,以避免體重羞辱,但也有人覺得這掩蓋了一個關鍵的健康指標。
患者在常規看診時,通常第一步就是稱重。
但這種標準做法越來越不受待見,因爲越來越多的人表示這會讓其他人因自己的體重感到 羞愧,致使他們即便有健康問題也不願去看醫生。
長期以來,體重一直被視作與 一系列健康問題緊密相關。所以,醫生部分依靠秤上的數字來引導他們的思考,並將其作爲診斷的依據。
而且幾十年來,人們一直被告知,肥胖能夠通過堅強的意志、嚴格的飲食和鍛鍊計劃來解決,而無法 減肥則是 一個致命的個人缺陷的象徵。
Engage Wellness 成癮康復中心的醫療主任帕梅拉·坦比尼博士(Pamela Tambini)稱,在醫生預約時進行體重檢查“不單單是站在秤上——它們是一項重要的健康工具”,在該中心,患者的體重對藥物劑量極爲重要。
她補充道:“體重是整體健康的關鍵指標,尤其是在涉及像 糖尿病、心臟病和高血壓這類慢性疾病時。
雖說關於體重的討論或許會讓人覺得敏感,但常規的體重監測依舊是預防保健的關鍵一環,所提供的見解遠遠超出了數字本身。
許多專業的醫療組織,如美國醫學協會,已經發布了指南,儘量弱化體重和身體質量指數作爲關鍵健康指標的重要性。相反,他們敦促醫生平等地關注一個人健康的所有方面。
雖然在診室中減少對體重秤顯示數值的關注能讓患者感覺更舒適,更願意繼續接受預防護理和檢查,但將其置之不理可能帶來的風險多於益處。
新澤西男性乳房發育中心的首席整形外科醫生保羅·羅森伯格博士堅決支持爲患者稱重。
體重檢查對於評估患者是否足夠健康以進行手術至關重要。
它們有助於區分男性多餘的脂肪和腺體組織,以進行去除多餘乳腺組織的手術。
他說:“這些指標可以揭示潛在的醫療狀況,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和某些癌症。體重突然或無意的變化可能是甲狀腺功能障礙和心臟病等問題的危險信號。
“這些常規檢查是關於預防和早期發現。當我們完全忽略體重檢查或者避免跟患者分享這些信息時,就很容易錯過可檢測的健康風險。”
體重檢查是醫生診斷工具庫裡簡單且無創的工具。
儘管像體重模式稍有不規律這類指標可能看似無足輕重且能被忽略,但有時它們卻可能掩蓋潛在的疾病。
“另一方面,”成癮和內科專家考特尼·斯科特博士說道,“體重的突然和非自願變化——也就是一個人經歷的體重突然變化——可能凸顯出需要在恰當時候予以關注的更深刻和更嚴重的問題。
“體重的快速變化可能是由潛在因素導致的,比如甲狀腺功能障礙、心臟或腎臟衰竭、營養缺乏,甚至抑鬱或焦慮,這些都偏離了一個人的正常預期。”
如今,患者可以拒絕同意稱重,甚至遞上印着粗體字的名片,上面寫着:“除非(確實)有醫療必要,請不要給我稱重。”這是一個飲食失調倡導組織爲賦予患者權力而做出的努力。
然而,許多專家表示,稱重的確能賦予患者權力。
斯科特博士說:“這是通過使患者能夠跟蹤自身的體重趨勢來達成的,從而讓他們在決定飲食變化甚至尋求醫療建議時佔據上風。”
體重檢查還能讓患者與醫生開誠佈公地探討嘗試其他已知能改善心臟代謝健康的干預措施所具有的潛在益處,例如像司美格魯肽(Ozempic)和韋戈威(Wegovy)這類的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藥物。
羅森伯格博士補充說:“在我開具 GLP-1 藥物及相關治療的實踐中,我親身感受到了以尊重的方式並在恰當的背景下給患者提供信息是多麼有作用。
“當患者知曉自己的體重以及其與健康的關聯時,他們就更有可能採取策略去管理或者改善體重。要是完全以保護心理健康爲名義迴避這個話題,很可能會由於潛在地耽擱關鍵治療而得不償失。”
肥胖是 美國一個持續存在的公共衛生問題,約 40%的人超重或肥胖。
肥胖率在 40 至 59 歲的成年人中一直最高。總體而言,該年齡段組中 46%的美國人被認爲肥胖。
預計肥胖人羣患心臟病的可能性約高出 28%,中風風險增加 24%,患心力衰竭的風險更是高達 9 倍。
當醫生和護士爲患者稱重時,以機智和敏感的方式處理這個話題至關重要。
令人驚訝的是,儘管醫療保健環境旨在支持和促進健康,但 40 年來的研究表明,肥胖人士往往遭受來自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體重污名化對待和歧視。
研究發現,69%的醫生、46%的護士和 37%的營養師對肥胖人士持有偏見態度。
2023 年,專家發現,在約 380 名女性當中,有一半覺得在醫生辦公室拒絕稱重沒問題,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由於擔心基於之前與提供者的負面經歷而受到體重歧視以及其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她們過去曾這樣做過。
斯科特博士表示:“支持這一過程的一個重要舉措在於臨牀醫生要對患者的需求保持敏銳。例如,他們可以選擇不看自己的體重,以此避免諸如產生羞恥感和過度關注體重帶來的殘酷感受等情況,即使臨牀醫生出於健康目的使用這些數據。
“創造討論這類問題的可能性,長遠來看,會促使人們更多地關注信任,也能讓人們更積極地參與自身的健康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