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開啓路測、一汽重點佈局 固態電池賽道頻迎利好
財聯社5月22日訊(記者 劉陽)5月22日收盤,固態電池概念股震盪走低,但依然無法掩飾其此前已四漲的強勁走勢。
此前一日,寶馬宣佈,首批搭載全固態電池(ASSB)的電動汽車已開始在慕尼黑地區上路測試。據悉,測試車輛基於現款i7改造,採用Solid Power公司研發的硫化物電解質棱柱電池,電池模塊經重新設計適配現有第五代電驅平臺,突破了固態電池的集成難題。
儘管寶馬與Solid Power方面均爲披露此次上路測試的全固態電池的具體參數,但Solid Power官網顯示,其全固態電池核心技術基於硫化物的固體電解質,能量密度390Wh/kg(930Wh/L),循環次數大於1000次。“我們預計到 2028 年,電解質產量將達到每年80萬輛使用全固態電池的電動汽車所需的水平。”Solid Power稱,公司開發的電池製造工藝已在全球範圍內用於大批量傳統鋰離子電池的生產,預計這將使全固態電池製造商能夠滿足OEM的產量和成本要求。
在寶馬宣佈i7全固態電池測試車上路的同日,一汽解放在互動平臺表示,固態電池高比能、快補能、高安全特性使其在幹線場景應用前景廣闊,解放公司已重點佈局;聚焦壽命短、成本高等商用車行業應用痛點,解放公司已開展新型固態電池材料體系及關鍵製備工藝技術攻關,並計劃搭載解放下一代新能源長途幹線平臺技術遷移,以構建整車全生命週期TVO競爭優勢,實現行業技術引領,產品持續領航。
作爲上游相關企業贛鋒鋰業同樣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已形成固態電池全鏈路佈局,並開發出能量密度達到500Wh/kg的樣品,“公司積極嘗試固態電池領域的應用創新,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公司與某國際頭部車企簽訂聯合開發協議,高比能鋰負極電池開發及裝車驗證工作正在推進。”
除主機廠和供應鏈,在學術界亦有消息傳出。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王春陽研究員聯合國際團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揭示固態電池短路機制,研究成果5月20日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會刊》。這一突破性發現爲新型固態電池的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有望解決固態電池產業化的關鍵難題。
“相較於傳統的液態電池,固態電池在安全性、能量密度等方面具有優勢。”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表示,如果固態電池技術得到普及,意味着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將得到顯著提升,可有效緩解消費者的里程焦慮。
政策層面正在加大對於全固態電池的支持力度。今年4月,工信部發布《2025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其中特別提及,要推進動力電池耐久性、熱管理系統等標準審查報批,加快全固態電池、動力電池在役檢測、動力電池標識標籤等標準研製,不斷優化動力電池性能要求。
“預計在2025年能看到半固態電池的批量交付和全固態電池方案的加速開發。”華泰證券認爲。
在2025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年會暨第二屆中國全固態電池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研判,全固態電池技術路線當前要聚焦以硫化物電解質爲主體電解質,匹配高鎳三元正極和硅碳負極的技術路線,以比能量400Wh/kg、循環壽命1000次以上爲性能目標,確保2027年實現轎車小批量裝車,2030年實現規模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