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事件頻出 美國政治極化撕裂民主外衣

6月25日,美國華盛頓,美國警察在國會參議院撥款委員會聽證會上將抗議者帶離現場。視覺中國供圖

從美國明尼蘇達州兩名州議員遭槍擊,到費城格雷斯費裡區爆發的大規模槍擊事件,美聯社、美國彭博社及《大西洋月刊》等多家外媒關注到,近段時間,美國局勢愈發嚴峻。多起裹挾着政治動機的暴力事件接連佔據新聞頭條,人們不禁擔憂:一種令人不安的“新常態”已在美國出現。

針對美國社會亂象,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講師陳徵近日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出於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等原因,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分歧越來越大。“政治持續極化與混亂正侵蝕美國民主制度的根基。”

自上任以來,特朗普極力推動其“美國優先”議程,涉及移民管控、政府機構裁員及關稅政策等方面,這些議程在美國各界乃至全球引起了爭議。

“除特朗普對外加徵高額關稅及其任期內不斷推高的債務上限等問題外,美國兩黨在政策議題和價值觀上的差異愈發顯著。”陳徵表示。

具體來說,一是移民問題正成爲博弈最激烈的領域之一。特朗普及其共和黨政府主張驅逐及遣返非法移民,而以加州爲代表的“深藍州”則強調保護移民權利、爲該羣體提供保障。

二是能源領域。特朗普主張放開化石開採限制,以爲“製造業迴流”鋪路,而民主黨強調清潔能源發展與綠色補貼,試圖推動加速能源轉型。

三是社會福利與稅收政策的對立激化了美國社會的階級矛盾。特朗普的“大而美”減稅和支出法案中削減了醫保和食品券等福利,而獲利者主要是大企業和富人。陳徵強調,“這種‘劫貧濟富’的法案會加劇美國的貧富分化,給美國經濟帶來長期負面影響”。

與美國社會不平等相伴而生的,是社會流動性衰退、民衆對政府信任流失。當這些問題與民衆痛苦、政治不滿與社會秩序缺失交織在一起,暴力的種子便會萌發,民主則日漸衰落。

從洛杉磯街頭抗議到頻繁發生的槍擊事件,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家羅伯特·帕普稱,美國正處於政治暴力的高發期。“上一次出現這種情況約在50年前,情況正在惡化。”他告訴《衛報》,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支持“運用武力”實現政治目的。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報道稱,僅2024年,美國國會警察局就收到了9400多起針對國會議員、其家人及相關工作人員的威脅,該數量是10年前的兩倍多。

據英國路透社報道,爲應對不斷升級的暴力事件,美國聯邦政府今年已將國會警察局的年度預算增加到8.33億美元,幾乎是2020年4.64億美元的兩倍。不過,俄克拉何馬州共和黨籍參議員馬克韋恩·馬林表示,相關會議並沒有談及爲強化安保措施應增撥資金的具體金額。

“這些暴力事件更是一種‘無奈的抗爭’。”陳徵分析指出,美國社會存在諸多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當這些矛盾始終難以得到有效解決時,暴力事件和社會騷亂會被視爲一種“泄壓閥”。“但在美國這套相對成熟的選舉政治制度框架下,這些事件既無法改變民衆生存現狀,也難以撼動深層結構。”

多家外媒觀察到,近兩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呈爆發式發展態勢。現在該技術也被政客用於貶低或詆譭對手,甚至影響選舉結果。長此以往,這種做法勢必會加劇社會和黨派間的分歧,激化民衆的反政府情緒。非營利組織CivAI是一個研究人工智能能力和危險的機構,其創始人盧卡斯·漢森向美國《紐約時報》表達了他的擔憂,“信息生態系統的污染將是最難克服的問題之一”。

陳徵進一步分析稱,“信息繭房”和深度僞造正加劇暴力事件和極化。一方面,算法推薦放大了用戶偏好的極端內容,進而導致不同陣營選民陷入封閉的信息環境。另一方面,虛假信息傳播方式不斷升級,從水軍傳播、算法機器人批量推送,再到AI深度僞造,真假難辨的信息被算法放大,操縱民衆情緒,直接激化社會矛盾和暴力事件。

美國國家公共電臺對500多位政治學家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多數人認爲,美國社會正在從“自由民主”迅速滑向“某種形式的威權主義”。“我們正朝着錯誤的方向前進。”達特茅斯學院政府學教授約翰·凱里表示。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史蒂文·列維茨基稱,“與其他一些國家相比,它(這種專制)相對溫和。它當然可以逆轉,但我們不再生活在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中”。

“特朗普上任後,美國政治極化趨勢明顯。他所代表的‘MAGA’羣體不斷煽動極右翼勢力傾向,助長了威權主義傾向。”陳徵指出。從“大而美”法案的通過過程可以看出,特朗普正不斷擴大行政權力,美國“三權分立”的權力制衡機制已經失靈。此外,特朗普干預媒體報道、懲罰政治對手等行徑都是美國政治極化的具體表現。

陳徵認爲,要緩解美國的分裂,需跨越多重鴻溝。經濟不平等是一切矛盾的根源。底層民衆在通脹與高房價中掙扎,這種絕望爲民粹主義提供了土壤,但兩黨都拿不出解決方案。此外,若想切實緩解政治暴力,或許需要建立跨黨派合作機制。但在美國政治高度極化的背景下,政治精英間的對立態勢愈演愈烈,這類合作難以維繫。

“如何恢復公衆對制度公信力的信任,如何彌合社會撕裂,都是美國政府需要思考的課題。”陳徵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