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活化石有成 中山大學估全臺4.6萬隻三棘鱟
張懿(右)於澎湖七美輔導當地居民科學生態調查辨識物種。圖/中山大學提供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教授張懿率領研究團隊,歷經多年實地調查,首度建立臺灣三棘鱟族羣量基線,估算全臺約4.6萬隻成鱟,研究結果不僅填補國內長期欠缺的鱟類數據空白,也爲保護區重新規劃與棲地覆育提供新依據。
三棘鱟被稱爲「活化石」,擁有超過4億年曆史,在生態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由於過去缺乏完整監測資料,使臺灣在鱟類保育政策推動上困難重重。
張懿表示,自2021年起,團隊深入金門、澎湖及臺灣本島沿海地區,透過標誌放流與再捕方式,建立族羣密度與分佈資料,並整合7年數據,完成臺灣首份具代表性的成鱟族羣估算。
研究也進一步分析鱟類的遺傳結構,結果顯示澎湖、金門與臺灣本島族羣間並無顯著遺傳分化,顯示基因流動性良好,可視爲單一族羣進行整體管理,未來放流覆育應採用在地原種繁殖,以維持遺傳多樣性,避免族羣基因混雜。
調查同時發現,金門古寧頭鱟保護區內的稚鱟數量,遠低於未設保護的浯江溪口,顯示現行保護區範圍未涵蓋實際繁殖熱區,建議主管機關重新檢視保護區劃設與捕撈管理規範,以強化保育成效。
除了族羣調查,張懿團隊也參與多項海洋保護區管理計劃修訂,推動社區參與與棲地覆育,以澎湖七美漁業資源保育區爲例,團隊協助引入分區分級管理制度,將保護區從4公頃擴大至6.6公頃,透過社區巡守與監測機制落實執行,成爲地方保育成功案例。
張懿強調,海洋保育不能僅靠中央指令推動,真正長效的保育策略,必須從社區出發,納入漁民、居民與學者的意見,透過多方共管機制,讓政策與在地生活共存共榮。
中山大學指出,張懿教授長年投入鱟類與保護區研究,橫跨生態調查、制度設計與社區合作,近期更獲海洋委員會頒發「海洋保育貢獻楷模獎」,研究成果受到國際肯定,並受邀加入IUCN鱟類特別小組,參與全球物種紅色名錄與綠色狀態評估,是臺灣少數具國際影響力的鱟類保育學者。
金門蚵田中發現臺灣三棘鱟蹤跡。圖/中山大學提供
臺灣三棘鱟。圖/中山大學提供
張懿(左)替臺灣三棘鱟植入動物晶片以進行檢測作業。圖/中山大學提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