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解讀|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如何落地?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3月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爲,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意義重大,在政策落地上得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在財政經費不足的情況下,應該充分發揮民辦幼兒園的作用,構建良好的學前教育生態。
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意義重大
去年11月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以下簡稱《學前教育法》),該法將從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學前教育法》中明確,有條件的地方逐步推進實施免費學前教育,降低家庭保育教育成本。
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其中也提到了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範圍,教育部《關於公佈2024年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市、區)名單的通知》也在同月發佈。
在此背景下,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有據可依。儲朝暉認爲,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意義重大,更大範圍的學前兒童能享受到同樣優質的學前教育,尤其是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兒童,也能平等接受學前教育,促進教育公平。這也是政府有效承擔公共服務責任的體現。
同時,儲朝暉表示,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能夠降低家庭教育成本,減輕育兒的經濟壓力,提高年輕人的生育意願。
免費學前教育落地得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教育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普惠性幼兒園(包括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達到23.6萬所,佔幼兒園總數的86%,全國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90.8%,絕大多數幼兒都能夠在收費合理的普惠性幼兒園就讀。我國學前教育普惠水平已有大幅提高。
“其實,普惠性是我國學前教育政策要實現的重要目標,免費是普惠的一個步驟。”儲朝暉表示,“免費學前教育落地得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在經費方面,要實施起來可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
儲朝暉表示,我國學前教育實行“省市統籌,以縣爲主”的管理體制,據此,多數普惠性民辦園的保障責任以縣級財政爲主承擔,而縣級財政支付能力差異巨大。2022年全國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已達到2982.2億元,佔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比例達到6%,他認爲這一佔比還不夠。
《學前教育法》對學前教育財政撥款也做出了規定:省級人民政府制定並落實公辦幼兒園生均財政撥款標準或者生均公用經費標準,以及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生均財政補助標準。
儲朝暉認爲,要逐步推行免費的學前教育,實現學前教育普惠性,在財政經費不足的情況下,需要充分發揮民辦幼兒園的作用,將質量合格的民辦幼兒園納入財政補貼範圍。他在調研中發現,普惠性民辦園和公辦園之間的財政經費支出差距較大,同一省份的普惠性民辦園拿到的補助遠低於公辦幼兒園生均撥款標準。“也就是說,同樣都能提供學位,民辦園佔用的財政補貼更少。”
“如果只爲公立幼兒園提供財政補貼,效能不高,可能經費花得更多,這也收緊了家長的選擇機會與範圍,所以符合規定的民辦幼兒園應該得到支持,也應該有一定的補貼,這樣既能保障多樣性,又能提高效能,形成良好的生態。”儲朝暉說。“當然,未來也要縮小公立園和民辦園財政補貼的差距,憑藉民辦園更加多樣的服務、更加靈活的機制和更加積極的效能,爲家長提供更多高品質的普惠性幼兒教育服務選擇。”
新京報記者 葉紅梅
編輯 張磊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