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身根基 勿生晶片去臺憾事

日前臺積電宣佈,將再加碼一千億美元在美國興建三座新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設施,以及一間研發中心,舉國震驚。臺積電是否將成爲美積電?臺灣矽盾不保?護國神山是否還有作用等都成爲熱議。回溯去年六月臺積電董事會改選,除外籍董事及獨董增加爲六位,其中還包括美國商務部供應鏈競爭力諮詢委員會副主席烏蘇拉伯恩斯,是否就是爲了增加美國對臺積電的影響力。

早在COVID-19期間全球供應鏈漏洞暴露,美國就意識到半導體是戰略物資,臺積電和臺灣半導體產業掌握全世界最大晶片生產力,萬一晶片無法如期交付,美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將會陷入極大危機。特別是近幾年臺海局勢不穩,更增加美國希望把所需高階晶片技術移到美國的決心,並以此壓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因此臺積電赴美投資,表面是經濟與科技議題,實際是美中臺三方的政治議題,兩岸兵兇戰危的風險,纔是臺積電被迫至美投資的主因。

對臺積電而言,這是很正確的策略。基於生產線分散原則,這幾年臺積電陸續在美德日設廠,希望能全球化佈局。美國身爲臺積電最大客戶,選擇在美設立晶片、封裝工廠及研發中心以貼近客戶需求,無可厚非。但對臺灣影響就很大。臺灣一向以半導體產業自豪,臺積電更被視爲護國神山,在美國強勢作爲下,高階晶片製程被迫往美國移動,而中低階晶片的市佔率爲中國所掌握,且中國高階晶片技術也在加速發展,那麼臺灣還會剩什麼?

另外,隨着臺積電的美國設廠,大量資金及高階技術都會被轉移,且大批工程師外派,可能在取得身分後就留在美國。試問要多久才能補足這些人才缺口?這是一場兵不血刃的戰爭,而臺灣失資金、失技術、失人才;護國神山岌岌可危,失去半導體產業優勢;矽盾破防,臺灣更失去地緣政治的戰略地位,代價不小。

過去任何國家的任何企業只要在科技或市場上領先美國,都存在着被脅迫的風險,美國的「黑歷史」罄竹難書。臺積電在全球代工產業上一支獨秀,在先進製程的市佔率更高達八、九成以上,川普就言明:「臺灣幾乎壟斷高階處理器。」我就曾舉過七、八○年代美國拆分全美最大通信公司Bell Telephone爲七個Baby Bells的例子,認爲臺積電需慎防美國可能會以反壟斷法當手段,強制分拆臺積電,進而成立美積電。過去美國打壓日本半導體業、法國電力設備巨擘阿爾司通的能源部門被迫售予美國通用、臺灣盛極一時的面板產業,因爲友達、羣創涉及反托拉斯法,主管在美被捕,公司面臨訴訟及鉅額賠償金,以及華爲孟晚舟被捕事件,都是美國在產業競爭下采取的套路,不可不防。

臺積電成立至今,除了李國鼎資政、孫運璇資政等先人的真知灼見,還有臺灣幾代人的心血與無數優秀工程師付出,纔有今日榮光,因此任何海外投資決策,都應兢兢業業,才能不負前人、不悖離人民期望。當然,臺積電在川普政權下加碼投資一定有其不得不爲之故,無法苛責,但決策過程是否完善?是否有董事會同意?是否有向政府報備,爲何連經濟部長都不知情?這些都應探究,畢竟臺積電是臺灣的上市公司,須向股東負責,海外投資案也須受投審會審覈。期盼政府能爲其後盾,以國家立場向美國爭取對臺灣更有利的承諾或支持,特別是在地縁政治、區域經濟及國際合作上,同時更應嚴格把關高階製程的外移,讓臺灣保有安身立命的根基,不讓晶片「去臺化」的憾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