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清退300多家!小貸業加速“淘汰賽”

2025年已然過半,清退潮與嚴監管,成爲貫穿小貸行業上半年的關鍵詞。

7月25日,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國共有超300家小額貸款公司被清退出市場,這些公司大多因失聯、空殼運營或違規經營等問題被清理,註銷之後,監管明確要求其名稱中剔除“小貸”字樣,官網、公衆號同步“摘牌”。

引發市場關注的是,這場席捲全行業的“出清風暴”,究竟因何而起?現狀如何?未來又將駛向何方?

數百家小貸公司“落幕”

7月25日,廣東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再現一條小額貸款公司註銷公告。

經研究,同意南澳縣鼎鑫小額貸款有限公司註銷小額貸款業務資質。後續,該公司應於30日內到市場監管部門辦理名稱、經營範圍變更登記或註銷登記,企業名稱和經營範圍中不得使用“小額貸款”“小貸”等涉金融字樣,不得繼續從事或變相從事小額貸款業務,營業場所標識、網站、微信公衆號等須同步清理或變更,相關債權債務等按規定由股東或變更後存續的市場主體承接。

而類似的註銷公告並不少見,僅在7月以來,廣東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官網就已公佈近10條小貸相關注銷內容,涉及公司包括佛山市粵紡小額貸款有限責任公司、東莞市鴻發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廣州惠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等,監管明確要求其名稱中剔除“小貸”字樣,官網、公衆號同步“摘牌”,債權債務由股東“兜底”。

6月11日,廣東省地方金融管理局更是發佈《關於督促“失聯”“空殼”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融資擔保公司(第一批)退出行業的公告》,公示99家“失聯”“空殼”公司,其中含34家小貸公司、63家典當行和2家融資擔保公司。

另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短短半年內,全國已有超300家小貸公司告別小貸市場,從區域分佈來看,雲南、廣東、甘肅、陝西、重慶等地成爲清退重點區域。

其中,雲南省在3月一次性公佈了109家“失聯”“空殼”小額貸款公司名單,成爲上半年全國清退力度最大的省份。

另外,今年初,湖南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對“失聯”“空殼”地方金融組織名單(第一批)進行了公示,名單包括82家機構,其中包括小額貸款公司16家。北京市地方金融管理局也發佈“失聯”“空殼”小額貸款公司名單(第1批)的公告,涉及8家小貸機構,納入名單的小額貸款公司須於公示期內主動申請註銷或退出行業。

博通諮詢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蓬博認爲,“從各地頻繁發佈小貸註銷公告來看,小貸行業正在加速出清的階段,且清退呈現出區域集中化趨勢”。

多重壓力下的行業“大洗牌”

一小貸業從業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上半年的小貸清退潮,是多重壓力下的行業“大洗牌”。

近年來,監管利劍高懸,合規門檻已成機構“生死線”。例如,自2024年8月起,相關監管部門啓動地方金融組織“瘦身計劃”,指出要加快清零存量不合規機構。對“失聯”“空殼”以及嚴重違規經營的地方金融組織,抓緊制定規範的退出流程,應清盡清、應退盡退,力爭三年內完成退出。

而2025年1月落地的《小額貸款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也進一步要求對“失聯”或“空殼”小貸公司,省級地方金融管理機構應當向社會公示,公示期滿無異議的,引導相關公司到市場監管部門辦理名稱、經營範圍變更登記或註銷登記。

另外,從小貸公司自身來看,也面臨着內憂外患的窘況。一方面,在發展過程中,不乏小貸公司偏離市場定位,導致風險頻發,出現不良率攀升的情況,尤其是在日漸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生存空間更是被進一步擠壓。

實際上,近幾年來,小貸公司數量和貸款餘額已呈現“雙收縮”態勢,根據央行最新披露的數據,如今小貸貸款餘額僅在7000億元左右,公司數量約5000家。

“自身經營不善,是小貸公司被清退的內在因素。”王蓬博認爲,能夠看到行業自身清退力度在加大,尤其是曾經的行業明星機構互聯網小貸公司,也在加速退出,從發展難題來看,在於資金來源受限、風控能力不足以及合規成本上升。隨着線上獲客成本增加和監管要求提高,這些公司更加難以維持原有的業務模式,不得不尋求轉型或退出市場。

就小貸加速清退現象,蘇商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杜娟進一步指出,一是小貸行業監管法規不斷完善,監管部門對各類違規、非正常展業行爲嚴格監管、督促整改或清退,以嚴控行業風險、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另外,行業已由互聯網金融初期的粗狂擴張迴歸理性,過去的超額利潤、“容易錢”,在監管合規、業務整改、市場準入等約束下不可持續,參與者更加理性,小貸牌照價值迴歸。

“此外,行業競爭加劇,考驗小貸公司經營能力,缺少資源、能力,沒有競爭優勢的平臺或主動退出或被動淘汰。”杜娟說道。

冰火兩重天的行業格局

小貸行業中,尾部加速清退的另一面,是頭部機構仍在逆勢“擴軍”。

今年以來,平安系金聯雲通小貸註冊資本從50億元增至100億元,一躍成爲行業內第三大小額貸款公司,除此之外,字節跳動旗下的中融小額貸款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90億元,騰訊旗下的深圳市財付通網絡金融小額貸款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5億元。

業內認爲,這些頭部機構一方面依託電商、物流等場景,同時通過ABS發行獲取低成本資金,正在形成“資金—資產—風控”的閉環優勢。

潮水退去,裸泳者離場,深耕者留下。業內認爲,這場清退潮,本質是行業從“野蠻生長”向“精耕細作”的必然蛻變。當空殼公司退出、違規者淘汰,小貸業的未來發展,拼的不再是規模與速度,而是“精準滴灌”的耐心與“風控閉環”的智慧。

杜娟認爲,5000多家小貸公司預計還有進一步清退空間。目前小貸行業頭部集中趨勢明顯,頭部平臺在流量獲客、場景生態、風控、人才、數字技術、經營管理等方面積累能力與經驗。而很多尾部小貸公司,資源能力不足、缺乏競爭能力,業務推進困難,最終或主動退場,或被動清退。

王蓬博也指出,在監管政策不斷趨嚴的大背景下加速退出是必然,小貸公司若想求得生存與發展,必須迴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特別是加大對“三農”和小微企業金融支持的力度。爲了抓住機遇,小貸公司需要加強風險管理,提升服務質量,利用金融科技手段降低運營成本,同時積極響應政策導向,加強和監管溝通,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北京商報記者 劉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