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貸行業加速出清,年內超350家公司遭清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葉麥穗 廣州報道
在嚴監管與行業變革的大背景下,小額貸款公司正加速“洗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2025年以來,小額貸款行業清退進程持續加速。據企業預警通統計,北京、江蘇、雲南、湖南、內蒙古等多省份密集發佈公告,集中公示“失聯”“空殼”或者取消小貸業務牌照的企業名單,截至目前已達354家,推動行業“去蕪存菁”。
小貸出清進入實質執行階段
從具體數據看,各地區清退力度都十分顯著。例如,雲南省3月公佈的首批名單就涉及109家小貸機構;廣東域內共公示“失聯”“空殼”以及註銷業務資質的小額貸款公司半年來累計達到45家;內蒙古公示取消16 家機構小貸業務試點資格;湖南省年初公示的地方金融組織名單中,16 家小貸公司因“失聯空殼”被納入清退範圍。這些機構均被明確禁止繼續從事或變相開展小額貸款業務,標誌着行業出清進入實質性執行階段。
比如,今年6月11日,廣東省金融管理局發佈《關於督促“失聯”“空殼”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融資擔保公司(第一批)退出行業的公告》,一口氣公示了99家失聯或者空殼的公司,其中34家小貸公司、63家典當行和2家融資擔保公司。
廣東省金融管理局同時提醒,自公告之日起,名單上的機構應於60日內按照屬地地方金融工作部門的指引退出相應行業,到市場監管部門辦理註銷登記或去除名稱、經營範圍中的涉地方金融組織屬性字樣。對逾期未辦理前述退出行業事宜的機構,將按有關規定撤銷業務資質或終止經營許可,並會同市場監管等部門依法對其採取相應監管措施。
廣東省小額貸款公司協會常務副秘書徐北表示,此輪清退潮的背後,是監管政策的持續發力。去年8月,業內傳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證監會、市場監管總局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地方金融組織監管的通知》,力爭“3 年內壓降地方金融組織總量”的目標,將“失聯”“空殼”及嚴重違規機構列爲重點清退對象。今年1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小額貸款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細化清退機制,對“失聯”或“空殼”機構,要求省級金融管理部門先行社會公示,公示期滿無異議的,引導其辦理經營範圍變更或註銷登記,從制度層面爲清退工作提供操作依據。
除了加速“洗牌”之外,罰單力度也在加強。近期,中國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行政處罰決定信息公示表(渝銀罰決字〔2025〕9號)顯示,重慶小雨點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雨點小貸”)因違反信用信息採集、提供、查詢相關管理規定,被處以罰款249.1萬元,公示期限爲5年。這一金額爲小貸行業歷史上單次最大罰單金額。
小雨點小貸表示,被罰原因爲早期系統偶發性不穩定導致的不良告知短信漏發送等情況,相關問題已經於2025年5月完成整改。
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徐北認爲,隨着監管的持續深入與行業的不斷“洗牌”,小額貸款行業正在逐漸淘汰不合規、經營不善的機構,向着更加規範、健康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由於門檻提高,一些有實力的資本會進入市場,進一步推動小貸行業的規範發展。
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的確已經有一些實力資金開始進入小貸行業。近日,平安系旗下金聯雲通小貸公司註冊資本大增100%,從50億元躍升至100億元,一躍成爲全國第三大小貸公司,僅次於字節跳動和騰訊旗下的小貸平臺。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以來,全國已有26家小貸公司合計增資近65億元,其中四川佳物、廣州耀盛、廣州安信等3家公司增資額均超億元。
其實隨着清退政策的落地,小貸公司及業務規模早就出現“瘦身”,4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 3 月末數據顯示,全國小貸公司僅剩 5081 家,比 2024 年底少了 176 家,相當於平均每天有近 2 家機構退出。貸款餘額 7366 億元,一季度減少 183 億元,縮水量相當於一箇中等城市的 GDP。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記者表示,包括小額貸款公司在內,我國地方金融組織衆多,由於缺乏有效監管和自我約束,經營管理不規範、存量業務風險大、消費者權益保護不到位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在部分地區表現還很突出。地方金融監管部門根據《關於進一步加強地方金融組織監管的通知》要求,對數量龐大的地方金融組織採取“控新增、降存量”的策略,對部分經營不善、風險較大或者已經處於空殼狀態的小貸公司予以清退,有助於淨化地方金融秩序,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未來,預計包括小貸公司在內的地方金融組織數量整體上將繼續呈現下降趨勢。
博通分析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認爲,主要是爲了規範行業秩序,一直以來,部分小貸機構存在經營管理粗放、信用風險偏高、出租出借牌照等亂象,威脅金融市場穩定。通過系統性摸排,清退這類不良機構,有助於降低行業存量市場風險,淨化行業發展環境,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王蓬博預計,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資源向優質主體集中,頭部小貸公司憑藉資源、場景、流量優勢,將持續擴張,而尾部小貸公司因合規投入不足、業務規模難拓展,將逐漸被淘汰。小額貸款公司需依照新規調整,建立健全內控機制,打造差異化競爭力,深耕細分領域,嚴守合規底線,才能在洗牌中存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