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貸排名賽轉淘汰賽:誰將留在資方名單上?

助貸合作平臺名單披露進行時。

當下,包括廣州銀行、承德銀行、徽商銀行、江南農商行、華潤銀行等在內的銀行機構,以及包括尚誠消金、南銀法巴消金、金美信消金、寧銀消金等在內的消金機構已紛紛披露合作機構名單。

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在10月1日前披露相關合作機構信息是規範性動作。但在這背後,最重要的是對助貸業務結構和收費模式的調整。

“今年的資金形勢和去年比簡直一個天一個地。”某助貸機構資金商務表示,去年還是助貸平臺的排名賽,一轉眼已經變成了一場淘汰賽。

目前市場普遍認爲,10月1日將成爲重要的分水嶺。“100、200億的規模,資方不接入;資方不接入,做不出規模,陷入了一個死循環。”一些平臺對此憂心忡忡。

往年的四季度資金偏緊,今年三季度如果再走不出新模式,四季度料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資金荒,一些中小平臺當下已面臨生死抉擇與考驗。

01

資金成本最高漲到8%

《關於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剛剛下發之時,市場普遍認爲新規比預想的來的“溫和”,暗自鬆了口氣。

但隨着“雙融擔整改”和“白名單式管理”在行業內迅速發酵,大家很快認識到,助貸新規的威力比想象中要大。

“現在市場上資金一天一個價,”某助貸機構資金商務表示,不過不同的是,去年是“跌”得一天一個價,今年是“漲”得一天一個價。

消金界瞭解到,以一家500億規模的平臺爲例,市場上普遍資金價格在7%-7.5%,甚至已經出現8%的資金價格;而在去年末,這一價格還在5%左右。

資金資產的天平悄然發生變化,而變化的速度之快令助貸機構措手不及。去年他們還掌握着核心定價權,彷彿一夜之間,他們又要重新接受乙方的角色。

跟政策拼資源,難度可想而知。“要麼漲價,要麼改模式,否則很難從資方那邊拿額度。”業內人士稱,現在已經到了真正拼關係的時刻。

行業一時風聲鶴唳。當下這個節骨眼上,一旦哪家機構出現問題,那麼金融機構更會藉機批量停掉合作。如果機構持續接不到資金,在貸餘額很快下滑,用戶也會很快流失,這樣一來,哪怕是幾百億規模的平臺也會迅速淪落。

02

資方三種心態:切斷、衝刺、觀望調整

消金界瞭解到,目前資方內部主要普遍存在幾種聲音。有一種當即切斷36%的資金供給,這也造成市場上36%資金的緊缺。

但大部分銀行還都採取觀望和調整心態。比如,其中一類資方認爲,在新規尚未正式生效之前,雙融擔模式還能抓住最後的窗口期。這類機構爭取在9月30日之前完成放款KPI,放款規模甚至還在微漲。

至於9月30日之後,一些機構認爲,可以根據其他機構的整改方案以及監管態度,審時度勢,再來制定新的計劃。

還有一類資方表示,業務還要繼續,只不過雙融擔模式肯定行不通了。一種能接受的正在“流行”開的方案是,將模式整改爲24%+,和借款行爲不強相關,就能和監管解釋清楚;退一萬步,即便不合規,也能就退費行爲進行溝通。

對於資方的“曖昧”態度,助貸機構大多也在進行兩手準備。一些有能力的平臺,努力做好過渡期準備,打算真的經營24%的客羣,不加任何權益/AMC/保險……

顯然,大部分平臺實際上並不具備這種能力,因此這些平臺在做24%的客羣同時,也會加一些24%+權益/AMC/保險……

有從業者對此表示,“24+或多或少都有瑕疵,也都會產生一定的退費。”據瞭解,退費因素折算成費率,年化在IRR4%-6%之間,這也就意味着,綜合息費從36%將降到28%-30%。

無論怎樣,監管的目標還在於引導綜合息費下降。而息費下降後,一些機構採取的高息費覆蓋高風險的邏輯必然行不通,風險持續上行,利率下行,原有的安全墊不足以爲高風險人羣買單。這必然導致會有機構退出市場。

03

規模不是唯一考量因素

從各金融機構已披露的合作名單來看,螞蟻、京東、字節跳動等頭部平臺佔據了主導地位。但消金界發現,金融機構選擇合作機構時,也會有一些新的考量。

比如,對於金融機構來說,規模並不是唯一的指標,品牌聲譽、平臺客訴率與集團背景是更受考量的因素。

這也解釋了爲什麼有的千億平臺也不在名單之列,反而一些剛過百億的小平臺在名單上。一些客訴率較高的機構,儘管規模尚可,也不在合作名單之列。

此外,兜底能力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集團能夠提供流動性支持、盈利能力、保證金比例、集團母公司最高額保證、差額補足等,這些都被認爲強化兜底的手段,也是金融機構考量的重要因素。

最後,一些異業合作渠道可能成爲新的資源。比如,南銀法巴消費金融合作方中包括“航旅縱橫”App。隨着業務發展需要,消金機構也在拓展渠道與場景。不過效果如何還有待檢驗。

回顧此前的2020年-2024年,監管部門先後出臺4份有關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政策,每一輪調整,都有人入局,也有人出局。這一輪誰將站穩腳跟?這場助貸機構“淘汰賽”即將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