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盤點|國內葡萄酒企業日子仍艱難,“洋和尚”的經也不好念
經濟波動仍在衝擊着非剛需的葡萄酒行業。近日,多家葡萄酒上市公司公佈了半年業績預告,顯示行業性下滑仍在持續。
與此同時,在歐美等主流市場,葡萄酒行業同樣面臨寒流。
行業持續數年探底,倒逼國內葡萄酒行業不得不在“民酒化”、個性化和低度化等方面尋找新出路。
上半年下滑因市場低迷
從已經公佈的業績預告看,今年上半年持續下滑的國內葡萄酒行業仍未找到支撐點,虧損在加劇。
威龍股份(603779.SH)預計歸母淨利潤爲-330萬元到-220萬元,上年同期則爲盈利944.9萬元;ST通葡(600365.SH)預計半年度歸母淨利潤爲-2790萬元到-1860萬元;莫高股份(600543.SH)半年度歸母淨利潤爲-2500 萬元到-3700 萬元。中信尼雅(600084.SH)雖然預計半年扭虧爲盈,但淨利潤預計只有40萬到60萬元。
對於上半年的業績下滑,主要酒企將原因歸於市場低迷。威龍股份在財報中稱,業績下滑主要是受到葡萄酒行業市場低迷影響,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同比減少15%所致;ST通葡也表示,公司董事會努力改善經營業績,但受複雜的內外環境影響,仍然出現虧損。
葡萄酒市場研究機構潮飲薈近日公佈了一份行業調研報告,在對175名國內葡萄酒從業者的調查中,近三年保持業績持續增長的僅佔12.6%,持平的佔28%,下滑的達59.4%。
對於今明兩年的市場,受訪者大多持謹慎態度。儘管行業面臨經濟下行、電商衝擊和庫存積壓等多重挑戰,但受訪者對未來市場的信心呈中性偏樂觀(平均分爲5.89,高於中位數5.5)。不過,也有52%的受訪者認爲今年的投入會少於往年。
在此前舉行的股東大會上,張裕(000869.SZ)總經理孫健深度剖析了中國葡萄酒市場當前面臨的問題。他認爲,受經濟環境影響,葡萄酒作爲非剛需產品的特性,導致其消費量和消費場景出現了偏長期的“斷崖式”萎縮。加上2023年以來白酒價格持續倒掛,經銷商爲應對市場壓力,主動減少了葡萄酒方面的投入。除了外部環境,國內葡萄酒企業在產品、渠道和營銷上的投入不足,也導致葡萄酒消費面臨“邊緣化”風險。
潮飲薈創始人殷凱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上半年國內葡萄酒市場面臨的困境並未發生改變,宏觀經濟環境和消費能力的變化是影響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線上渠道的快速發展對傳統銷售模式構成巨大挑戰,而庫存問題和低價競爭則進一步壓縮了企業的生存空間。
股東大會上,孫健對今年市場的判斷也較爲謹慎,給出了“不樂觀”,“繼續下行概率更大”的預期。
“洋和尚”的經也一樣難念
值得注意的是,葡萄酒生意難做已非國內企業獨有的困境,隨着全球經濟波動和中國市場的影響,歐美葡萄酒巨頭也面臨挑戰。
今年4月,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發佈的2024年世界葡萄和葡萄酒行業狀況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葡萄酒產量較2023年下降4.8%,消費量下降3.3%,兩者均爲1961年以來的歷史最低值。
市場疲軟也波及波爾多等名酒產區。WBO葡萄酒商學院院長楊徵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4、5月份,波爾多頭部酒莊陸續發佈的2024年期酒價格,普遍較上年同期下降20%以上,例如國人熟知的拉菲古堡(大拉菲)2024年期酒價格同比下降了27.3%。
在楊徵建看來,這一系列變化背後,與經濟的影響,以及歐洲消費習慣變化(葡萄酒人均消費量下降)都息息相關。
消費低迷也影響了世界酒業巨頭的業績。近日,LVMH集團發佈的2025年上半年業績顯示,其葡萄酒和烈酒業務收入和利潤均出現下滑,其中收入25.9億歐元,同比減少8%,營業利潤下滑33%。
從2024年開始至今年上半年,已有多家酒業巨頭出售或部分出售旗下葡萄酒業務。2024年7月,保樂力加宣佈與澳大利亞葡萄酒控股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出售其國際戰略葡萄酒品牌。今年5月,美國星座集團則將旗下部分葡萄酒業務出售給美國葡萄酒集團公司。
平民化、潮飲化能否救場
2017年至2018年,當酒業市場瀰漫着健康化、“白染紅”(白酒經銷商轉向紅酒)等樂觀情緒時,無人預料到國內葡萄酒市場將迎來寒冬。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葡萄酒產量僅爲11.8萬千升,相比2020年的41.3萬千升減少了70%。
遲遲未見底的調整,加速了國內葡萄酒生產企業和經銷商的反思。殷凱表示,中國葡萄酒市場歷經多年下跌後,進一步大跌的可能性不大,但如何在寒冬中更好地生存,是中國葡萄酒企業家們必須思考與面對的課題。
調查顯示,52.6%的受訪者認爲白葡萄酒是近期的出路之一,44%和48%的受訪者則分別認爲低度潮飲和年輕化是未來的大方向。
在今年春季糖酒會期間,越來越多的葡萄酒企業開始推出平民化產品。例如西鴿推出定位百元的N18系列;張裕則推出39元和59元的長尾貓白葡萄酒系列等,旨在降低門檻,以性價比重新吸引消費者。
從近期市場反饋看,低價白葡萄酒的市場表現要好於預期。天津酒商王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上半年葡萄酒生意比往年要淡一點,但今年代理的幾款低價甜白和白葡萄酒表現較好,其中一個系列的低價德國甜白葡萄酒在即時電商平臺上線後銷售可觀,計劃今年就能銷售50萬瓶左右,雖然利潤相比之下較爲微薄,但總歸是看到一些希望。
與此同時,業內普遍認爲,中國人不喝葡萄酒與市場上產品不適合國人口感有關,國內葡萄酒產品需要進行一場“口感革命”。
目前,葡萄酒企業也在關注低度潮飲市場的機會。例如ST通葡推出7%vol的“山”葡萄微氣泡酒,張裕推出了小葡系列起泡酒,甚至有生產商嘗試推出葡萄酒與黃酒結合的創新產品。
在殷凱看來,白葡萄酒和低度潮飲被視作增長潛力較大的品類,反映了消費者口味和健康理念的變化,也是困境中企業和經銷商的自救舉措。但他也表示,葡萄酒本身可塑性較弱,在創新賽道上優勢不足,其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也可能成爲一種負擔而非優勢,產品創新之路仍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