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95%!國產葡萄酒全線崩盤,曾經的國貨之光張裕都撐不住了!

過去常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現在,這句話在國產葡萄酒行業徹底失靈了。

曾經一度被捧爲“東方美酒”,如今卻在自家人面前都站不穩腳跟。高峰時年產142萬千升,如今只剩不到12萬,這是怎麼一步步走到這的?真的是國人不愛喝葡萄酒了嗎?

斷崖式下跌

2015年,全國葡萄酒產量高達142萬千升,流水線上每分鐘灌裝2700瓶酒,酒農們看着訂單笑彎了腰。那時候,"東方美酒崛起"的標題佔據了《河北畫報》整整四個版面,誰都以爲這是個朝陽產業的開始。

可誰承想,這場狂歡竟是最後的盛宴。到了2024年,產量暴跌92%,全年僅剩11.8萬千升。這是什麼概念?全國一年的產量,連上海三天的消耗量都填不滿。

行業利潤從2015年的52億元直接蒸發到2024年的2.2億元,整整蒸發了95%,還抵不過茅臺三天的利潤。

就連行業龍頭張裕也扛不住了。2024年營收下滑25%,淨利潤暴跌42%,白蘭地庫存激增37%。

這份被業內稱爲"20年最差財報"的成績單,徹底打破了人們對國產葡萄酒的最後幻想。當年投資上千億想打造"東方波爾多"的寧夏賀蘭山東麓,現在連零頭都沒收回來。

酒農們從當初的歡聲笑語,到如今的無奈嘆息,這個轉變只用了不到十年。曾經那句"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國產葡萄酒這裡徹底不管用了。

進口酒碾壓

2024年3月,商務部一紙公告如同驚雷炸響,終止對澳大利亞葡萄酒徵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與此同時,塞爾維亞也舉着零關稅的"通行證"殺入中國市場。這兩個消息像在葡萄酒圈投下炸彈,國產葡萄酒的日子徹底難過了。

奔富的閃電戰堪稱教科書級別,短短8個月狂賣10億-12億元,活生生吞掉張裕四分之一的年營收。

進口酒商們早就摸透了中國消費者的心理,知道什麼樣的包裝設計、什麼樣的營銷話術最能打動人。他們帶着成熟的品牌運作經驗和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像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殺入戰場。

短短五年間,進口葡萄酒的市佔率從2015年的32%狂飆到50%以上,國產葡萄酒被擠壓得喘不過氣。這背後不僅是產品競爭,更是整個商業模式的較量。

進口酒商善於講故事,會包裝品牌文化,懂得如何在社交媒體上製造話題。反觀國產葡萄酒,還停留在傳統的渠道推銷階段。

寧夏酒莊出廠120元的赤霞珠,零售價要賣398元,而智利同品質的酒到岸價只要90元。

國產葡萄酒被當作工業品徵稅,總稅負高達28%;進口葡萄酒按農產品徵稅,稅負不到10%。這種政策差異直接導致了"瓶子比酒貴、禮盒比酒貴"的荒誕現象。

各地客戶發了瘋似的在酒桌上擺進口葡萄酒,就爲了那一絲絲面子。國產酒不僅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還無形中給對手遞了刀。

這種文化層面的自我矮化,比價格戰更致命。當消費者潛意識裡認爲"進口的就是好的"時,國產品牌再怎麼努力都像在逆風而行。

挖坑把自己埋了

國產葡萄酒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張裕早年的廣告和產品包裝都用法國品酒師形象,試圖藉助洋麪孔提升品牌檔次,結果這反而給進口酒做了嫁衣。

這種文化不自信的表現無處不在。從產品命名到包裝設計,從營銷話術到品牌定位,國產葡萄酒處處透着對西方文化的刻意模仿。

明明是在中國的土地上,用中國的葡萄,按照中國人的口味釀造,卻偏偏要包裝成"法式風情"、"意式浪漫"。消費者自然會想,既然都是模仿,爲什麼不直接買原版?

營銷層面更是落後得讓人着急。85%以上的國產葡萄酒企業還在靠業務員掃街推銷,這種方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簡直是刻舟求劍。

張裕"龍諭"嘗試中國式市場教育,但年營銷費用只有奔富的五分之一。當國產葡萄酒還在糾結橡木桶該陳釀幾年時,進口葡萄酒已經用"零關稅+年輕化"撕開了市場。

在抖音、小紅書這些年輕人聚集的平臺上,進口葡萄酒的內容營銷做得風生水起,而國產葡萄酒的聲音微乎其微。年輕消費者獲取信息的渠道已經徹底改變,可國產葡萄酒的營銷思維還停留在傳統媒體時代。

國產葡萄酒一直想模仿法國的那套高端路線,結果把自己困在了一個"貴族囚籠"裡。消費者要的從來不是酒桌上的儀式感,而是生活裡的煙火氣。可國產葡萄酒偏偏要穿着"長衫"裝高雅,結果像孔乙己一樣陷入了自嗨的尷尬境地。

現在,國產葡萄酒的市場規模已經縮水到不足50億元,不僅被果酒、黃酒遠遠甩在後面,還失去了中國第二大酒種的地位。這個曾經代表品質和品位的行業,如今成了最尷尬的存在。行業內部也開始反思,是不是從一開始就走錯了路。

絕地反擊的希望

不過,正如黎明前的黑暗總是最深沉,絕境往往孕育着轉機。

當賀蘭山酒莊把直播間架在烤羊肉攤前,主播舉着赤霞珠高喊"擼串配紅酒,越喝越有"時,評論區瞬間刷屏"這搭配絕了"。這種接地氣的實驗讓單場銷量暴漲,抵得過傳統渠道一個月的業績。

價格泡沫的幻滅已成定局,但這未必是壞事。國產葡萄酒過度包裝成本高達20%,而國際上只有8%。

怡園酒業的數據證明了平價策略的可行性,2024年對香港出口量從98.5萬瓶增加到106.6萬瓶,增長8.2%。這徹底擊碎了"低價等於低質"的傲慢偏見。

場景革命的星星之火正在燎原。王朝酒業"星空酒吧"快閃店裡,煎餅果子配甜酒引來學生黨狂歡;雲南酒莊的高酸"馬瑟蘭"遇上傣味鬼雞,連廚師都拍案叫絕。

當95後、00後拋棄品牌崇拜,轉向品質和個性化消費時,這正是葡萄酒絕地反擊的黃金窗口。

更關鍵的突圍在於奪回話語權。扔掉西方評分體系,自建中國式分級,用國潮打造煙火氣品牌。法國人能用紅酒配薯條年飲35瓶,爲什麼中國人不能蒜泥配乾紅?帕克評分算什麼,消費者纔是真正的金牌裁判。

互聯網時代模糊了地域品牌的邊界,短視頻時代沒有懷才不遇。只要敢撕掉貴族標籤,用創新營銷撞出新路,百億超級單品完全可能在五年內誕生。

國產葡萄酒真的要涼了嗎?當我們快撕掉那件"長衫",走進煙火人間時,那杯釀了40年的東方風味,會不會終將飄出深巷,重新走進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