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閉店145家:外資零售在華“輕裝上陣”謀突圍
今年以來,屈臣氏、MUJI無印良品、迪卡儂等外資零售品牌在華動作頻頻:關店、調整、股權傳聞接連出現。表面上,這是單一企業的經營決策,但背後折射出的是外資零售在中國市場深度變革期的攻守之戰。
關店潮:止血與收縮
2025年上半年,屈臣氏中國淨關145家門店,總數降至3630家。據廣州天河城店員透露,如今工作日下午客流遠不如往昔,要等到晚高峰纔會稍顯熱鬧。屈臣氏母公司最新財報顯示,線下業務承壓明顯。
與此同時,屈臣氏正在大力發展“幕後店”——這種僅服務線上訂單的小型倉儲點,2024年底僅131家,今年上半年已增至394家,增幅接近200%。這種新業態減少了租金和人工壓力,也呼應了消費者“線上下單、1小時送達”的習慣。
MUJI無印良品的策略則更像“騰籠換鳥”。北京世茂工三店關停,濟南、武漢等地門店相繼撤出,但品牌同時在成都、蘇州等新興商圈開出15家新店。無印良品中國區負責人表示,關店是根據商圈人流和運營效率做出的正常調整,品牌全年仍計劃在華新開約40家店。截至6月,中國門店總數超過400家,中國市場營收在其全球體系中位居第二。
迪卡儂則因股權傳聞登上熱搜。有消息稱公司擬出售中國子公司30%股權,企業兩度迴應“不予置評”。不過,其在華拓展並未放緩——今年計劃新開及煥新20至30家門店。副總裁尹洛迪透露,94.2%在華銷售的產品由本地生產,未來目標是100%本土化。業內認爲,這意味着迪卡儂正通過供應鏈深耕,強化與中國市場的聯結。
市場壓力:本土品牌崛起與消費遷移
外資零售爲何集體進入“關店潮”?業內人士指出,這是本土競爭、消費迭代和成本上升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其一,本土品牌的崛起持續壓縮外資生存空間。在美妝個護領域,完美日記、花西子等國產品牌憑藉社交媒體營銷和品類創新,佔據近60%的中低端市場份額,直接衝擊屈臣氏的核心業務。在運動用品市場,安踏、李寧通過多品牌佈局和科技研發,將迪卡儂的價格優勢壓縮到10%以內。
其二,年輕消費者的需求迭代讓一些外資品牌遭遇“錯位”。美團研究院調研顯示,72%的Z世代消費者在選擇品牌時,會優先傾向“能彰顯個性”的選項。MUJI長期堅持的“無品牌標識”極簡風格,反而可能無法滿足他們的表達需求。
其三,渠道結構遷移和運營成本上漲形成疊加效應。商務部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線上渠道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佔比已達34.8%,比2019年提高1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仲量聯行報告顯示,一線城市核心商圈租金同比上漲4.2%,勞動力成本年均增幅維持在6%-8%。多重壓力下,屈臣氏、MUJI等依賴大規模線下網絡的品牌,不得不通過關店來降低風險。
突圍路徑:數字化與本土化
面對陣痛,外資零售並未全面收縮,而是積極尋找突圍之路。
屈臣氏的選擇是“數字化”。通過大規模佈局“幕後店”,其門店功能正從傳統零售場所轉型爲線上即時零售的履約節點。未來,這一模式有望複製到更多二三線城市。
MUJI的突圍方式是“門店結構優化”。關停低效門店的同時,向新興商圈和二三線城市擴展,提升整體運營效率。無印良品還在嘗試“中式改良”產品線,探索如何在本土市場中找到新的差異化定位。
迪卡儂的關鍵詞是“供應鏈本土化”。從94.2%到100%的生產本地化,不僅有助於降低關稅和物流成本,還能更快響應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業內人士認爲,這背後透露出迪卡儂對中國市場的長期信心。
長期吸引力未減
儘管關店潮引發市場擔憂,但中國市場對外資仍具吸引力。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萬家,同比增長10.4%;實際使用外資雖同比微降1.7%,但高技術產業引資逆勢增長8.9%。
中國英國商會的調查顯示,76%的在華英資企業計劃維持或增加投資;中國德國商會的報告則指出,53%的德資企業將在未來兩年擴大在華佈局。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投產、德國漢高太倉工廠啓動等新項目,正是這種信心的體現。
攻守之間:勝負手在本土化
業內專家指出,外資零售未來能否重拾增長,關鍵在於能否完成戰略轉型。從“在中國賣全球產品”到“爲中國造專屬產品”,從“把中國當市場”到“將中國作爲創新中心”,這種角色變化將決定它們在新一輪消費競爭中的位置。
關店潮不是退潮,而是一次陣痛式調整。攻守之間,外資零售必須在中國市場土壤中“再生長”,才能走出困境、迎來新週期。
南方網、粵學習記者 羅予岐
〖免責申明〗本文僅代表本賬號個人觀點,其圖片及內容版權僅歸原所有者所有。如對該內容主張權益請來函或郵件告之,本賬號將迅速採取措施,否則與之相關的糾紛本賬號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