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藍根青菜成春菜頂流 科技賦能鄉村振興新“食”尚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2月27日,春寒料峭的太湖之畔,蘇州市吳中區臨湖鎮太湖現代農業示範園內卻洋溢着豐收的喜悅——50畝試驗田裡,成片的板藍根青菜綠意盎然,工人們正忙着收割頭茬菜薹。
這一由華中農業大學歷時17年研發的雜交新品種,不僅讓“板藍根可食用”的科幻設想成爲現實,更悄然掀起蘇州春菜市場的消費新潮流。
當傳統油菜還在抽薹時,這種創新蔬菜已搶先登陸本地商超。據基地負責人介紹,該品種通過基因改良消除了板藍根的苦澀味,兼具抗病毒、抗炎的保健功效,軟糯清甜的獨特口感已征服了不少“嚐鮮族”。
科技賦能的密碼藏在每株蔬菜的成長軌跡中。從去年9月的土地平整到次年2月底的首批採收,基地嚴格按照蘇州氣候特點制定種植方案,確保180天的生長週期讓植物充分積累有機物質。
“我們和華農專家團隊建立了全程數字化監測系統,每片葉子的生長數據都能實時追蹤。”基地技術員王磊展示着手機端的智慧農業平臺,這種精準化管理不僅提升產量,更爲後續深加工產品研發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農產品深加工領域,板藍根青菜正書寫着傳統農業的新篇章。由基地研發的板藍根青菜包子已成功出口澳大利亞。這種“高附加值+可持續”的模式爲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暮春時節,太湖畔的青菜薹仍在拔節生長。這片承載着科技創新與鄉村振興夢想的田野上,臨湖鎮正用一株株特殊的青菜,繪製着新時代“農創+健康”的產業藍圖。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