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政治內耗 齊心發展經濟

歷時逾半年的「大罷免」行動終於落幕,與之同時舉辦的「核三延役」公投結果出爐,大罷免確定大失敗,核三重啓同意票,遙遙領先不同意票,呈現出顯著的民意趨勢。記者陳敬豐/攝影

歷時逾半年的「大罷免」行動終於落幕,與之同時舉辦的「核三延役」公投結果出爐,大罷免確定大失敗,核三重啓同意票,遙遙領先不同意票,呈現出顯著的民意趨勢。這兩件事雖性質不同,一爲政治動員,一爲能源政策檢驗,但都反映出臺灣民主在發展過程中的張力與挑戰,也共同投射出對經濟治理的深層隱憂。

罷免制度確實帶動了參與熱潮。然而,當參與淪爲情緒宣泄或政黨對壘,理性討論空間便被壓縮,民主品質未必提升。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政治「過熱」成爲常態,經濟可能「降溫」;政策穩定性下降,投資環境動搖,企業對長期規劃的信心必然受到影響。當前臺灣產業正面臨供應鏈重組、科技升級與市場多元佈局壓力,若政策難以保持一致性,將削弱國際競爭力。

各政黨在這次大罷免中雖然展現了動員能力,當主要政黨爲守住基本盤而刻意迎合特定羣體,經濟政策的中長期規劃就容易被犧牲。臺灣此刻正值全球經貿格局重整,美國高關稅政策、東南亞市場開放與競爭,以及能源轉型等課題,這些都需要高難度跨黨派理性協商。若政治資源持續被消耗在罷免與選戰,產業升級、貿易談判與國家競爭力提升將付出高昂的機會成本。

罷免過程雖動員了更多公民,卻在結果上加深了社會對立。若社會裂痕擴大,政府推動任何重大改革,無論是能源政策調整、產業結構轉型、縮減貧富差距、維護居住正義,或稅制重大變革,都將面臨較過去更多阻力。當公共政策討論被政治零和思維主導,不僅妨礙施政,也會拖慢經濟發展效率。

這次「核三延役」公投結果出現的可觀贊成票數,清楚顯示多數民衆已體認到未來人工智慧發展的世紀,「電力即算力,算力即國力」的現實邏輯。民意對能源穩定供給的明顯需求,反映的不只是環保與安全之爭,而是關乎國家經濟競爭力的基本盤。如果政府繼續忽視並維持偏差的能源政策,將使產業佈局與投資信心承受更大壓力,甚至削弱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戰略地位。這份民意是對政府的強烈提醒,若無正視與修正,社會的不滿將進一步累積。

「大罷免」與「核三公投」雖屬不同領域,卻都給政府同樣的啓示:必須嚴肅檢討施政方針,避免政治內耗拖慢經濟發展,並即時與具體迴應民意對能源與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一、重建政策的中長期視野。政府在產業、貿易與能源議題上應提出跨越選舉週期的規劃,以降低因政治波動導致的政策反覆,穩定投資與企業信心。

二、建立跨黨派經濟協商平臺。無論是美臺關稅談判、產業供應鏈佈局或科技發展,都需要基本共識。這些可以透過國會或民間智庫的協商機制,確保經濟政策能在政治變化下延續。

三、強化社會溝通與包容。在推動高度爭議性政策時,相關部會與主要閣員必須以更大的包容態度,加大解釋與對話的力度,避免資訊不對稱與誤解,降低社會撕裂。

四、推動結構性改革。教育、勞動市場、能源轉型與數位治理,是臺灣未來競爭力的關鍵。這些千秋工程若因困難而一再延宕,將會讓臺灣在國際競爭中逐漸失去既有的地位。

民主的價值不在於一次罷免成功或一場公投得票多寡,而在於能否在激情過後回到理性討論,並累積解決問題的社會能力。「大罷免」與「核三公投」兩者若僅留下政治裂痕或朝野爭議,將是沉重代價;但若能化爲修正施政、理性治理的契機,則可能成爲臺灣社會與經濟邁向成熟的里程碑。這正是賴總統、卓院長及立法院各黨派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