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鼻胃管困難重重 去年僅248人成功 現行鼓勵制度失效?

立法院厚生會今天舉辦住宿式長照機構移除鼻胃管鼓勵措施專家會議。記者廖靜清/攝影

健保署統計,目前臺灣有超過39萬人留置鼻胃管,其中6成是失智症或中風的病人,鼻胃管的使用雖然可解決吞嚥困難,卻也導致患者面臨「象鼻人生」的困境。立法院厚生會自2016年起,關注移除鼻胃管的議題,在長照3.0即將上路之際,提出實際執行情形欲補強的痛點,包括訓練課程及獎勵措施。

立法委員劉建國表示,今年初衛福部已經強調,臺灣要儘快跟上日本腳步,透過專業醫療團隊的復健訓練,協助移除鼻胃管,落實以「人」爲中心照顧。但是過了大半年,仍未見相關單位提出具體計劃,政府承諾推動的拔管計劃成效遠遠不如預期,病友的健康與尊嚴正一點一滴被消耗。

現行鼓勵制度,健保署從111年6月開始新增給付,針對留置鼻胃管3個月以上者鼓勵醫療團隊透過訓練吞嚥等復健治療,讓患者恢復經口進食,每人次獎勵3000點。執行3年以來,111年成功移除98人、112年232人、113年248人,和原先預估每年1.3萬人受惠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劉建國指出,衛福部要盤點現況、正視問題,移除鼻胃管本身牽涉到許多科別,一定要跨專業齊心協力,包括醫療與長照制度的整合、現況政策資源與訓練機制、移除鼻胃管獎勵誘因等,從臨牀面、制度面、財務面,提供具體獎勵措施,讓醫療與照顧無縫接軌。

健順養護中心主任鄧筱珍表示,病人出院後缺乏拔管評估與延續照護,機構常只能靠護理師「Try and Error」,嘗試餵食的風險高。而長照體系無專屬標準,現行照護指引不足,機構缺乏依循。最重要的是缺少經費支持語言治療師、吞嚥專科醫師及檢查儀器進入機構,無法提供精準評估和對應策略。

鄧筱珍認爲,機構人員難有能力進行吞嚥照護,應該開設課程,培訓「吞嚥照護專長人力」,並透過系統化教育訓練,能讓護理師與照服員具備吞嚥照護專長。另外,許多長者與家屬希望「不被放鼻胃管」,甚至選擇斷食,這部分應推動「舒適進食模式」,結合安寧照護讓長者實現「無管人生」的善終選擇。

具有臨牀護理經驗的長照學者黃惠璣指出,拔管策略必須建立在「三週內評估」原則,在鼻胃管放置滿三週時,應由專業團隊進行吞嚥功能檢查,及早決定是否能恢復經口進食,或改採胃造口。臺灣最普遍的長期管灌方法仍是插鼻胃管,除了減少口腔刺激導致吞嚥功能退化,還會影響心理及社交。

黃惠璣呼籲,醫院不僅只是幫病人插管,更需要落實移管計劃,建議醫院組成無管人生照護團隊,採取個案管理模式,爲院內插管病人制定移除管路的復健計劃,若出院仍無法移除管路,應強化出院準備的功能,協助病人連結居家或機構的復健資源。

臺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陳信水說,無管人生的成功關鍵,首要是跨專業團隊,包含醫師、語言治療師、營養師與護理照服員的協作,以及家屬支持,再來是專業人員持續接受吞嚥復甦的知能訓練,這些都能降低住民發生併發症、提升肌力功能、恢復經口進食。

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全臺22縣市各類住宿式機構,包括老人福利機構、護理之家、精神護理之家及住宿型長照機構,共有10萬 2727 名住民。其中3萬2503 人留置鼻胃管,佔比達31.64%。長輩脫離急性期,從醫院返家或入住機構,若未積極讓長輩接受吞嚥復能訓練,其吞嚥和咀嚼功能將逐步退化,直到無法品嚐食物,這對長輩而言,必定成爲人生憾事。

衛福部副署長陳亮妤表示:111年6月起納入「47107B成功移除長期留置鼻胃管並恢復經口進食」給付,每案補助3,000點,截至114年6月已累積728件申報。補助案件仍有成長空間,但我國就移除鼻胃管的獎勵制度已經開始起步。

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表示,正着手與健保署討論「長照機構住民成功移除鼻胃管獎勵計劃」,規劃畫五階段流程,納入口腔機能、吞嚥訓練、營養照護及移除後追蹤等服務,並強化機構人員訓練,鼓勵醫療與長照單位合作,協助住民恢復自主進食。

依據健保署統計,目前臺灣有超過 39 萬人留置鼻胃管,其中六成是患有失智症或中風的病人。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