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糖生意不好做,紅棉股份9000萬收購亞洲食品加碼飲料業務

“紅棉”白糖不好賣了?紅棉股份近期披露,擬以自有資金9028.04萬元收購飲品企業廣州市亞洲牌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洲食品”)39.99%股權,並接受廣州鷹金錢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鷹金錢”)持有的60.0004%表決權委託,交易完成後,公司將持有亞洲食品100%表決權,這也意味着紅棉股份在原有的飲料業務基礎上持續加碼飲料行業。

自2023年剝離日化業務以來,紅棉股份雖聚焦白糖主業,卻面臨業績下滑與消費健康化的雙重挑戰。業內指出,加碼飲料行業有助於企業拓展多元化業務版圖;而在健康消費浪潮下,企業需加速切入代糖及高附加值領域,從 “傳統制糖” 向 “甜味解決方案” 轉型,否則主業增長將觸及天花板。

9000萬收購亞洲食品

6月23日,紅棉股份披露,調整此前收購事項,擬以9028.04萬元的價格收購廣州市南業營元投資諮詢有限公司持有的亞洲食品39.9996%股權。同時,亞洲食品的另一股東鷹金錢將其持有的亞洲食品60.0004%的表決權委託給紅棉股份,交易完成後,紅棉股份將持有亞洲食品100%表決權,成爲亞洲食品控股股東。鑑於鷹金錢爲公司控股股東廣州輕工工貿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輕工集團”)下屬企業,本次交易構成關聯交易。

資料顯示,早在2024年1月份,紅棉股份就公告宣佈,爲進一步擴大公司飲料板塊業務規模,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規範公司與控股股東輕工集團部分業務存在同業競爭的問題。擬現金收購輕工集團全資子公司鷹金錢100%股權。

不過,鑑於紅棉股份與鷹金錢的控股子公司亞洲食品存在同業競爭,爲更快規範同業競爭問題,公司調整收購方案,改爲收購鷹金錢控股子公司亞洲食品39.9996%股權,同時,鷹金錢將其持有的亞洲食品的60.0004%表決權委託給紅棉股份,交易完成後,公司將持有亞洲食品100%表決權,成爲亞洲食品控股股東,亞洲食品將納入公司合併報表範圍。

據悉,亞洲食品的主要產品包括亞洲沙示汽水、椰子汁、蘋果醋、豆奶等,其中沙示汽水爲主打產品,被網友戲稱爲“風油精味”的汽水品牌。其官方微信公衆號介紹,“亞洲”商標有七十多年曆史,是廣州老字號品牌,同時也是華南碳酸飲料第三品牌。

“公司收購亞洲食品,可與公司飲料業務形成協同效應, 進一步擴大公司在覈心業務板塊飲料業務的經營規模和盈利能力,同時增強公司在飲料細分行業的市場佔有率和品牌影響力。”紅棉股份稱。

加碼飲料業務

此次收購動作不僅是紅棉股份的資本佈局,更彰顯其錨定飲料業務的戰略決心。而在此之前,紅棉股份已有相應的業務。其子公司華糖食品旗下全資子公司——廣州廣氏食品有限公司,源自廣州啤酒廠,前身是廣東飲料廠,始建於1934年,是一家擁有近90年曆史的國有企業。該公司旗下擁有廣氏菠蘿系列飲料、雙喜啤酒、廣氏乾啤、廣氏菠蘿啤等系列產品及商標使用權,其中“廣氏”菠蘿啤是國內果味啤酒的首創品牌,具有濃厚嶺南文化特色,在華南地區極具影響力,也是當地老字號品牌。

在飲品創新層面,紅棉股份還在2023年上半年推出了三款“五羊”精釀啤酒,並表示,精釀啤酒在國內市場的滲透率不斷提高,公司旗下老字號啤酒品牌歷史悠久,有優秀的釀造團隊,相信公司精釀啤酒系列會取得良好發展。2025年6月,紅棉股份在投資者互動平臺透露,子公司華糖食品的精釀啤酒以高品質爲特點,針對高端小衆市場,目前年銷量規模較小。

從財務數據看,飲料業務已是紅棉股份高毛利的核心板塊。2024年財報顯示,製糖業以73.14%的營收佔比成爲主要收入來源,但毛利率僅2.43%;飲料業務營收佔比雖爲14.93%,毛利率卻高達44.64%。這種 “低佔比高毛利”的業務特徵,進一步印證了公司加碼飲料賽道的商業邏輯。

具體到單品表現,2024年菠蘿啤營收達2.54億元,飲料業務整體營收3.07億元。隨着此次收購落地,“廣氏菠蘿啤”與“亞洲沙示”兩大老字號品牌形成協同,共同構築紅棉飲料業務的品牌護城河。

不過,在上海至匯戰略諮詢首席顧問、中國調味品協會大數據信息中心特聘研究員張戟看來,紅棉股份亞洲汽水現有品類都非主流,且沙示汽水具有典型區域特色,短期內可在華南市場鞏固份額,但從整個飲料行業的角度看挑戰巨大,難以改變行業格局。

對於老字號發展,他進一步建議,作爲嶺南地區的老字號,可以採用“情懷+創新”雙驅動:一方面保留經典,維持沙示汽水的標誌性口味,強化“廣府文化符號”定位,深耕華南市場;另一方面則需要開發新場景,如推出無糖版、氣泡水聯名款、文創包裝等,吸引年輕羣體,探索“沙示+”等複合性概念,探索老字號品牌的現代化破局路徑。

主營業務增長乏力

值得關注的是,紅棉股份的前身是擁有“浪奇”“高富力”“天麗”“萬麗”“維可倚”“膚安”“潔能淨”等日化品牌的廣州浪奇。該公司後期發展不佳,深陷財務造假、破產重整系列事件。2023年底,正式更名爲紅棉股份,徹底剝離日化業務,聚焦食品飲料及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開發運營。此次更名以全資子公司華糖食品的“紅棉”調味糖品牌命名,被視作企業深耕食品賽道的戰略信號。

從財報數據來看,轉型後着力在食糖賽道發展的紅棉股份正面臨增長瓶頸。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2024年,紅棉股份實現營收26.29億元、20.53億元,同比下滑0.29%、21.91%,這種下滑趨勢延續到2025年,根據2025年一季度報,紅棉股份當季實現營收達4.84億元,同比下降10.14%。

作爲營收主力的製糖業務,2024年銷售收入15.01億元,較2023年微降0.19億元,爲近三年首次下滑;糖製品銷量22.7萬噸、產量23.07萬噸,同比分別下滑5.96%、1.97%,凸顯主業增長乏力。

行業層面,健康化浪潮推動代糖需求上升,對傳統白糖行業形成衝擊。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版白糖產業政府戰略管理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諮詢報告》指出,隨着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對高糖食品的需求可能下降,對白糖行業造成一定衝擊。行業需要開發更爲健康、天然的替代品以適應市場需求變化。

張戟表示,在糖業方面,代糖趨勢和減鹽一樣不可逆,健康化浪潮下被動防守不如主動轉型,切入代糖及高附加值領域,從“單純製糖”轉向“甜味解決方案”,否則主業增長將面臨天花板。

對於兩家老字號飲品品牌未來發展方向以及白糖業務的戰略規劃,6月27日,新京報記者致電紅棉股份,但無人接聽。

新京報記者 劉歡

編輯 唐崢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