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爺爺刷新「開心」紀錄!長壽秘訣:心肝放予鬆

蔡新圳熟悉身體保健概念,知道長期臥牀會讓肌肉流失,開完刀後還急着想下牀走路。圖爲手術前的出遊照。 蔡新圳家人提供

【文/蕭歆諺;圖片/蔡新圳家人提供】

蔡新圳很擅長搏鬥。

幼時他參加神社前的相撲比賽,面對對手輪番上陣,他可以以一打五;在職場,他一路升至嘉義客運朴子站站長,遇到流氓找碴照樣以寡敵衆。

「侯友宜跟我買過車票,我還問他爲什麼要念警校不念大學,」1926年生的他明年要滿一百歲了,談起往日回憶,思緒與談吐仍清楚有序。

搏鬥回憶無數,人生最艱困的一役卻發生在近百歲之際:3月17日午夜,外籍看護髮現他沒了呼吸心跳,通知家人說爺爺「死翹翹」。緊急送醫後發現是主動脈剝離引發的心包填塞併發症,意指血液流入心包腔造成壓迫,他命在旦夕。

莊凱程攝

已近百歲,且又是攝護腺癌末期,還能活多久?醫師評估手術成功率不到兩成,且術後可能中風或變植物人,該動刀嗎?過程需要鋸開胸骨,術後滿身插管,該讓長輩受這般折磨嗎?

問題在家人心頭盤旋,身心飽受煎熬。最終,蔡新圳的提問讓女兒蔡美秀吃下定心丸,決定將他送入開刀房。

「他躺在病牀上一直問我們,怎麼還沒開?」她表示,在家人拿不定主意時,反而是父親展現意志力,主動請纓挑戰難關。

在家人支持與北醫附設醫院團隊的努力下,許傳智與蕭鎮源兩位心臟外科醫師聯手執刀,搶救8小時後終於救回蔡新圳,創下全臺最年長的A型主動脈剝離手術成功案例。

不只蔡新圳,近年有更多超高齡長輩成功挺過手術的案例,如2022年有位90歲的邢奶奶,在衛福部彰化醫院接受脊椎微創手術;同年,更有位高齡118歲的劉張奶奶在臺中榮總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都成功挺過手術與康復。

種種案例都暗示,病患的年紀不再是動手術與否的唯一指標,身體功能纔是關鍵,醫界正展開一次典範轉移。

年齡限制變得模糊,背後有兩大關鍵,第一便是醫療技術飛快發展。

北醫附設醫院院長施俊明提到,科技演進爲醫療與照護帶來極大幫助,譬如微創手術讓傷口變小,病人復原相對快,便能減少臥牀時間。

技術進步,傷口小復原快

「高齡長輩只要躺3天,肌肉開始萎縮,下來走路就變得很難,」他表示,練回肌力不易,能讓長輩更早下牀就能減少失能風險。

專長爲心臟血管內科的他以經典案例主動脈瓣膜狹窄爲例,傳統瓣膜置換手術需要開胸,傷口可達20公分以上,加上需要採用插管式的全身麻醉和體外循環,過程中有太多風險,超高齡長輩過去多半不能動手術。

北醫附設醫院院長施俊明指出,醫療準則多適用75歲以下病患,如何爲高齡醫療行爲建立準則,將成未來醫界要務。 莊凱程攝

近年出現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後,無須開胸,只需要將人工瓣膜透過股動脈血管送入心臟後撐開即可,傷口小很多,病人能更快恢復。

不只手術,施俊明指出如精準醫療以基因檢測技術爲底,能幫助醫師投藥更精準,讓長輩不用多吃藥同時提高康復可能;又如引進術後加速康復(ERAS)的照護流程,醫療團隊花更多心思在照護上,減少長輩罹患術後併發症的可能,加速康復。

然而他同時提醒,過往學術界與醫界做研究時,因爲擔心受試者風險,或認爲超高齡者沒有動手術需求,很少將75歲以上的受試者納入。換言之,由於缺乏實證研究支持,每次爲超高齡長輩開刀與開藥等同是新嘗試,需要有更紮實的理論基礎、技術能力及更多的臨牀數據。

所幸醫界普遍已意識到此問題,海內外研究者與各醫療學會近年已加強高齡醫學研究,北醫也針對長輩較常遇到問題的心臟內科與骨科,擬定高齡友善臨牀照護指引,幫助醫療團隊建立共識,給予高齡患者更好治療。

另一關鍵,則是當代銀髮族變得更健康了。

由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研究所前所長鈴木隆雄領銜,2021年日本學者調查超過1.3萬名老年人的BMI、步行速度與握力等指標後發現,十年來,同年紀的長者明顯變得較爲健康,形容日本新一代的老人正在「回春」。

長輩更健康,有本錢積極治療

臺灣雖然暫無類似研究,許多醫師在第一線看診時已有感。

北榮高齡醫學中心研發推展科主任林明憲,看過形形色色的長輩,隨着國人平均餘命提升,20年來看診的病患年紀逐步增加,也更能看出長輩健康狀況差異。

他舉例,他曾在同一日先後爲兩位96歲的阿嬤看診,一位坐着輪椅前來且重聽,另一位能自行步入診間,且認知與對話都清楚,身體功能落差極大。他藉此說明,比起年紀,病患整體功能,纔是醫師是否選擇積極治療的評估標準。

因此,是否該爲病患動手術並無絕對標準,每項手術都要經過權衡考量利弊得失,需視個案狀況而定。

譬如同樣是治療白內障,長期臥牀且預期壽命有限的80歲病患可能無須接受手術;但90歲卻能自理的病患,考量其視力模糊會讓日常行動變得極不方便,就有積極接受手術的價值。

莊凱程攝

他因此強調個人做好健康管理的重要性。畢竟,無論醫療端再怎麼努力打造高齡友善環境,自主打造健康身體仍是根本,因爲沒有生病是最理想的境界,不幸罹病時也有本錢對抗病魔與接受手術。

以蔡新圳爲例,他年少時便有保養身體的意識,常喝東洋蔘。彼時雖然少有運動經驗,只有偶爾舉重,但75歲後幾乎日日運動,自行開車帶着太太爬桃園虎頭山,風雨無阻一爬20多年,爬到山頂後還會與山友一起拉筋與做重訓器材,90多歲時還能做仰臥起坐。

30歲就健檢,邁向健康老化

每日運動強化代謝,讓蔡新圳有本錢吃得更多。他的女婿林斌觀察,一般長輩傾向吃得清淡,但蔡新圳飲食上幾乎沒忌口,肥肉與甜食吃得較少但不忌諱,有意識地多吃蛋白質,無形中補充各方面營養。

「心肝放予鬆啦,」他透露最關鍵長壽秘訣,是別把煩心事常放心頭,生氣時氣一下就好,多多結交朋友,無形中指出擁有心理健康與社羣連結的重要性。

從健康促進出發,減少發病可能,同時是眼下政策要點。

肌力流失容易成爲失能開端,如何維持甚至提升肌力是中年後的保健重點。虎尾長泰老學堂特別引進高齡友善的重訓器材,幫助長輩鍛鍊避免失能。 莊凱程攝

「我們追求健康老化,而非壽命延長卻疾病纏身,」月初甫卸任的前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到,國健署長年投入健康促進,配合健康臺灣政策,進一步加大政策範圍與執行力度。

如在2019至2023年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中發現,30至39歲的三高盛行率分別爲高血壓9.7%、高血糖2.5%、高血脂更高達18.7%,等同約每5人就有1人有高血脂問題,若沒有好好控制,都會推升老年失智與失能等風險,不利民衆老後生活,同時增加健保負擔。

爲早期介入,國健署今年便將健檢初篩年齡由40歲下修至30歲,並由醫療團隊提供健康諮詢。篩出超過40萬名需要後續追蹤的三高風險族羣,在醫病協力改善個案生活習慣如調整飲食、運動與戒菸後,已有近18%的民衆獲得改善並逆轉三高。

然而日常保健與手術都花錢,未來勢必出現更多弱勢者因付不出錢,無法續命的殘酷困境。

有錢人更長壽?政策要救命

如蔡新圳接受的主動脈剝離手術屬健保給付範疇,但耗材仍需十多萬,且病房費用另計。雖然健保給付已爲家屬省下不少錢,整體手術對部份民衆而言仍是沉重負擔。

《美國醫學會內科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去年便發表研究指出,個人財富與壽命呈現正相關。如何弭平日益加劇的健康不平等,成爲全民都該關注的重要課題。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呼籲,社會制度應有所轉向,政府與醫院都應該將更多重心放在支持「救命」項目而非自費項目上。

「我同意醫院發展自費醫療,因爲新型科技發展需要支持,但救命項目都在萎縮,需要國家重視,」她提醒。

邁入超高齡社會,更多人如蔡新圳一般,活出一段段長壽傳奇,許多長輩的身體狀況甚至比體虛的年輕人還要好。社會制度與醫療體系都需要積極調整,破除超高齡者無須接受重大手術的既定印象,才能陪伴長輩們走得更加長遠。

【延伸閱讀】

半導體關稅100%,爲什麼對臺積電是好消息?

GPT-5比其他模型強在哪?怎麼用?

放棄外商總經理高薪,「我變快樂了」 戒掉成功的癮,打工也能是人生成就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829期;訂天下雜誌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