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深坑「林家草厝」 她放下都市生活回到山中…守護父親的夢

林家草厝的成員與志工們合力更換新的白茅草屋頂。記者張策/攝影

在新北市深坑區的炮子侖山區,有一座靜靜佇立百餘年的土角厝「林家草厝」。這裡沒有華麗的裝潢,只有茅草覆蓋的屋頂、用山石堆砌的牆壁,以及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茶香與土地情懷。林家二女兒林芝玉,曾在全聯擔任主管,享受着穩定的收入與都市生活,四年前,她毅然決然地回到這座山上,只爲了完成父親的遺願,讓林家草厝繼續存留在這片土地上。

林家草厝位於新北市深坑區的炮子侖山區,隱身於層層綠意之中。由於地處偏僻,開車無法直達,需將車輛停放在山下後,再依據不同的登山路線步行約30分鐘至1小時才能抵達。這段山路蜿蜒起伏,途中多爲原始步道,少有人工設施,雖然風景優美,但對於習慣都市生活的人而言,仍是一段不算輕鬆的旅程。

也因爲地理位置較爲偏遠,林家草厝的日常物資運輸格外不易,無論是維持建築的茅草、農作物的種苗,甚至是生活必需品,都需要仰賴人力自山下搬運上來。尤其在天候不佳時,泥濘的山路更讓這項工作變得困難重重。因此,林家人與山友、志工之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互助模式,靠着彼此的協力,維持這座百年老屋的運作與農作的發展。

「只要我還在的一天,就不會讓它消失。」林芝玉說這句話時,語氣堅定,眼神卻閃爍着對父親的思念。她的祖先自清朝末年便在此定居,林家從那時起就開始種茶,這片土地孕育了幾代人的生計與夢想。「爸爸直到眼睛合起來的那一刻,都還放不下這裡,我知道我不能讓它荒廢。」如今,她是這座百年草厝的第三代守護者,希望未來能將這份使命交給弟弟,讓家族的精神持續傳承。

林家草厝是臺灣少數仍保留完整的茅草屋之一,這種建築方式既古老又智慧。深坑人文工作室的主任簡振隆,時常上山協助維護草厝,他解釋,屋頂的白茅草因爲油脂含量高,能有效防水,比起防水性差的稻草,白茅草可維持3至4年才需要更換最上層,而整個屋頂的草堆有15層以上,由貴竹交錯綁住,形成堅固的結構。

「這些技藝,都是老一輩傳下來的,我們只是盡力守住。」簡振隆說,牆壁以泥磚和泥牆砌成,最底部再用山上的石頭防止雨水沖刷。石階、牆面、磨刀石,甚至是接引下來的泉水,都是就地取材,展現與大自然共存的智慧。「颱風來的時候,我們會用麻竹固定茅草,原本是用杉木壓着,但杉木太重,會壓壞茅草,改成麻竹後就好多了。」

這裡沒有現代化的建設,卻有最純粹的生活哲學。簡振隆介紹道,山中的月桃葉葉梢不僅能用來當繩索,它的塊莖還能煮茶治感冒、稻田旁有一塊稍微隆起的地面,當下雨時,農家會把稻穀放上去,避免被雨水浸溼、草厝的牆面用天然的石頭、泥土及泥磚砌成。這些智慧,都來自於與土地共生的經驗。

林家世世代代以種茶爲生,這裡最著名的是冷凍茶和東方美人茶。其中,東方美人茶的獨特香氣,來自於小綠蟬的「咬痕」——小綠蟬的唾液與茶葉產生化學反應,讓茶葉散發出天然的蜜香。也因林家茶園堅持不用農藥,讓這片土地維持最純淨的狀態。

茶葉之外,林家也種植稻米,形成「茶主稻輔」的農業模式。他們歡迎民衆來體驗採收、除草、種稻,讓這塊土地不只是維生的工具,更是一座與人交流的場域。「小孩來這裡玩,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韻律,這是最好的教育。」林芝玉說,這樣的農耕文化,是她希望能一直延續的。

這座深山裡的老房子,不只是林家的根,也是許多山友的休憩點。山友劉先生每週來這裡三到四次,他說:「步道很天然,沒有過多人工開發,是很多山友很喜歡的原因。」林家草厝剛好是登山路線的中繼點,從這裡可前往石碇、二格山,許多登山客都會停下來休息,喝口山泉水,再繼續前行。劉先生也補充,這裡的環境很天然,生態也非常豐富,有山羌、穿山甲、臺灣獼猴出沒在這。

劉先生特別佩服林家人,「他們過着最簡單的生活,自給自足,這種堅持很難得。」劉先生也說道,每到白茅草收成的時節,因爲山上種的白茅草量不足夠,山友和志工會從山下搬運茅草上來,確保屋頂的修繕能順利進行。林家草厝,雖然只是一座老房子,卻凝聚了整個社區的情感與記憶。林芝玉也表示,山友跟遊客都是林家草厝的朋友,很歡迎大家來看看。同時也很感謝幫助林家草厝的所有人,沒有他們就不會有現在的林家草厝。

談到未來,林芝玉的眼神閃爍着複雜的情感。雖然辛苦,但她仍然不願放棄,「希望能讓這裡熱絡起來,讓更多人知道,這片土地的故事。」她的願望是,弟弟未來能接手,繼續守護這座百年草厝。「這是爸爸的遺願,也是我們林家的責任。」

在這片山林中,林家草厝的屋檐下,一代代人曾在這裡乘涼、談天,孩子們在院子裡奔跑,茶葉的香氣飄散在空氣中。歲月流轉,山上的風景依舊,唯一不同的是,這座百年老屋能否繼續矗立,將取決於這些堅守土地的人們,以及願意支持它的社會大衆。

林家草厝的屋頂考慮到耐用性,選擇白茅草當主材料。整個屋頂的草堆有15層以上,由貴竹交錯綁住,形成堅固的結構。記者張策/攝影

林家草厝的成員與志工們合力更換新的白茅草屋頂。記者張策/攝影

山中生態豐富,此圖爲穿山甲挖的洞。記者張策/攝影

林家草厝屋頂使用的曬乾後的白茅草。記者張策/攝影

林家草厝也會自行種植白茅草,但因爲數量不足,還是需要從山下運上來。白茅草通常農曆年接近年底採收。記者張策/攝影

山中的月桃葉葉梢非常堅韌,能用來當繩索。記者張策/攝影

林家草厝二女兒林芝玉表示歡迎民衆來體驗採收、除草、種稻。記者張策/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