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排灣文物流傳瑞典 回鄉展出

瑞典國家世界文化博物館典藏排灣族百年文物,1日重返屏東縣獅子鄉文物館展出,導覽員解說文物背後的故事。(羅琦文攝)

排灣族百年文物1日重返獅子鄉舉辦特展,部落青年鳴槍宣告正式揭幕。(羅琦文攝)

屏東縣獅子鄉48件原民文物,流傳海外被瑞典收藏,如今終於回到故鄉,1日在獅子鄉文物館舉辦「瑞典國家世界文化博物館典藏排灣族百年文物重返獅子鄉特展」。鄉長朱宏恩表示,他當時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看到排灣族文化,熱淚盈眶,彷彿祖靈在向他訴說着百年前的故事。

朱宏恩說,百年文物迴歸,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文化尊嚴與族羣自信的迴歸,也是國際文化合作的新起點。希望透過這次展覽,告訴部落年輕人,排灣族文化從來不是過去被遺忘的記憶,而是可以走向世界榮耀的資產。

瑞典國家世界文化博物館研究員李東則表示,這些文物連結遙遠的在地與國外,讓外國人學會聆聽並尊重其他國家原住民;目前歐洲博物館正經歷轉型,正視自己過去的殖民歷史,在自己館藏中看到交織複雜的殖民史,這次活動有助於瑞典世界文化博物館「解殖民」的目標,與其他國家原住民合作,並歸還屬於他們的文物。

獅子鄉公所表示,特展自10月1日至明年3月31日,48件展品來自1900年代初的南排灣族羣生活。這批文物離鄉源於20世紀初的「臺灣有用植物調查」,植物學家川上瀧彌與助手中原源治深入臺灣山林採集植物同時,也帶走部落的文物與記憶。瑞典世界文化博物館自烏姆勞夫公司購得這批文物,在典藏的283件臺灣原住民文物中,約有50件是屬於排灣族。

這場跨越近8000公里的文化對話,是瑞典世界文化博物館2020年透過歐盟「Taking Care」計劃,尋找這批文物的原初社羣,分別聯繫臺灣博物館、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及中央研究院,嘗試以「解殖民」的觀點重新理解並保存這批文物,並於2022年與獅子鄉展開文物返鄉對談。

獅子鄉文物館策展員董婕妤表示,在物件中比較特別的是一把日本造型摺扇,上面是原民圖騰,是以前有日本長官到部落時,頭目獻貢的禮物;另外還有好幾年才能完成的排灣族織布、貝殼耳飾等,相當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