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徒步任山河!北京中小學這些“行走的課堂”獲獎啦

清明前夕,寧夏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學1600多名師生徒步往返共108裡祭奠烈士,用一堂延續了30年的“行走的思政課”作爲回答。

這堂“思政課”火遍全網,引發關注。無論是傳承先烈的報國精神,還是豐富人生的閱歷,真知來自書本,更源於實踐。在北京中小學,也有很多“走”出來的課,讓學生用腳步丈量祖國的大好河山。

近日,北京市舉行第一屆中學生研學旅行學習成果展示交流活動,展示和表彰北京市中學生研學旅行學習優秀案例。經過評審,最終評選出10項示範案例,100項精品案例,100項優秀案例。一起來聽聽首都學子關於“行走”故事吧!

追尋偉人的青春足跡

講述人: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回龍觀學校學生 牟奕霖

青少年時期的毛澤東是怎樣的?在參加學校組織的“湖南研學旅行活動”中,我帶着滿腔的熱情來到了橘子洲頭,追尋偉人毛澤東的青春足跡。

我們參觀了毛澤東同志故居。故居爲南方農宅形式,坐南朝北偏東,土木結構,泥磚牆、青瓦頂。走進南岸私塾,站在偉人曾經就讀的舊書桌旁,我們彷彿又聽見當年學生們搖頭晃腦的琅琅讀書聲,看見少年毛澤東孜孜不倦刻苦求學的身影。我們還參觀了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舊址。這是一所歷史悠久、人才輩出的名校,有着“千年學府,百年師範”的美譽。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在這裡學習和工作長達八年之久。

我們觀看了舞臺劇《最憶韶山沖》。在詩詞光影中,重溫偉人毛澤東的成長故事和中國革命歷程。這部劇生動演繹了毛澤東從青少年時期萌發救國救民之志,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領導中國革命走向成功的光輝歷程。

站在橘子洲頭,望着湘江之水滾滾北去,我們彷彿又看到了那位意氣風發的青年,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們一起搏擊風浪,爲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不懈奮鬥。我們集體朗誦了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致敬偉人,致敬先輩。“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正處於青春時期的我們,也應不負韶華,唱響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剪紙中的“憶江南”

講述人:北京師範大學朝陽附屬學校學生 宋佳潤

江南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不去江南而知江南之美,詩詞功不可沒。一把剪刀,一張宣紙,剪出江南水鄉的古韻悠長。剪紙是江南水鄉的一抹剪影,承載着歲月的沉澱和文化的韻味,與詩詞繪畫交相輝映,也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和夥伴們前往江南,開展了“剪紙表達江南詩詞”研究學習活動。

出發前,學校專門爲我們開設了剪紙課程和詩詞創作課程。剪紙課上,老師爲我們介紹了剪紙的方法和技巧,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剪紙作品進行深入分析,包括作品的題材、文化內涵、構圖、色彩、技法等。詩歌鑑賞課上,老師帶領我們賞析《憶江南》等詩詞,教授我們寫詩的格式格律。此外,我們還查閱了不少關於剪紙、詩詞以及江南名勝古蹟的資料。

在江南,我們依次參觀了蘭亭、沈園和雷峰塔。在蘭亭,我們體驗書法文化,感受文人雅集的文化氛圍,學習如何將自然景觀轉化爲詩歌創作的素材。在沈園,我們瞭解宋代園林的建築特色和歷史變遷,細心觀察園內佈局,爲剪紙創作積累靈感。在雷峰塔,我們靜聽白蛇傳的故事,共同探討如何將故事通過剪紙藝術表現出來。

回到學校後,我和夥伴們展開了一系列創作。江南典型的石拱橋、精緻對稱的蘇州園林、飛檐翹角的雷峰塔……大家集思廣益,設計了很多精美的圖樣。我們將自制的剪紙作品佈置在展板上,栩栩如生的圖案展現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彷彿又把我們帶回瞭如詩如畫的江南。

揭開古蜀文明的面紗

講述人:北京市平谷中學學生 李宇軒

古蜀文明,起源於四川盆地,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近年來,隨着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等重大考古發現,古蜀文明的面紗逐漸被揭開。我們開展了“研讀天府,川行成都”的研學活動,探究古蜀文明,傳承千年智慧。

在三星堆博物館,我們詳細觀察各類青銅器、金器、玉器等文物,記錄它們的造型、工藝、材質等。我們還與古蜀文明學者進行面對面交流,圍繞三星堆文明的起源、發展、消失等問題提出自己的疑問和看法,專家的解答和建議爲我們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思路。回到學校,我們對收集到的資料和數據進行了整理和分析。我們從地理環境、社會結構等多個角度探討三星堆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撰寫了研究報告,並在學校的研學旅行成果展示會上進行了彙報。

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和四川博物館,我們通過觀察,思考探討古蜀文物和中原文物的異同點,圍繞文物的藝術風格、宗教信仰、技術交流等進行對比分析。在實地考察和學術交流基礎上,我們撰寫了關於古蜀文明與中原文明交流互鑑的研究報告。我們發現,兩者在藝術風格、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諸多相似之處,表明古蜀文明與中原文明之間存在着廣泛的交流與互鑑。這種交流與互鑑不僅促進了古蜀文明自身的發展與完善,也爲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秦淮風光裡的自然奧秘

講述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豐臺實驗學校學生 張逸飛、張安珺、王語嫣、李鑫天

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問題受到全球共同關注。夫子廟—秦淮風光帶包括的園林有愚園和瞻園。兩處園林由於其地勢特點再加上氣候溫暖溼潤,爲多種草本植物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適宜的環境。我們圍繞這裡的園林植物開展了關於生物多樣性的調研。

在全面踏查的基礎上,我們採取統計法、文獻分析法等,對區域內草本植物進行實地調查及數據採集,記錄植物的種類、數量,拍攝照片,參考《中國植物誌》《南京植物名錄》等資料對未識別物種進行分類鑑定。在此基礎上,我們整理了南京市園林草本植物名錄,分析優勢科、一般優勢科、寡種科和單種科的情況,對南京市園林的草本植物在科、屬、種的水平上進行統計分析。

經過調查和統計,我們總結了以秦淮風光帶愚園和瞻園爲代表的江南園林共有草本植物57種(含栽培種),隸屬於13科40屬。按各科所含種數不同,將江南園林草本植物分爲優勢科、一般優勢科、寡種科、單種科4類,進行數量對比分析。

我們發現,即使在有人爲種植的情況下,許多植物仍然被列爲瀕危物種,我們更加認識到保護植物多樣性對人類和自然界的重要意義。我們建議:繼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並融入植物多樣性保護;合理開發,促進植物資源的有序利用;產研結合,開展重要瀕危植物的解危研發。

具體獲獎名單戳這裡↓↓↓

轉載請註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來源:人民網 光明網

部分素材來源:北京市教委

文字:張娜

編輯:蘇珊

校對:姜思瑤

審覈:張秋穎

終審:冉陽 常悅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