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龍外(集團)行知學校:這裡的課堂沒有“天花板”
和煦的陽光灑在平靜的深圳市龍崗河上,微風輕拂,波光粼粼的河面倒映着藍天白雲。這裡不僅是臨近市民休閒的好去處,還是龍崗外國語學校(集團)行知學校學生們的歡樂課堂。
“加油!加油!”行知學校的學生正在進行拔河比賽,此起彼伏的助威聲迴盪在龍崗河畔。師生們鉚足了勁兒,雙手緊握麻繩向後拉。
這是行知學校把課堂“搬到”龍崗河畔的生動片段。“我們不應用學校的圍牆困住學生們探索的目光,我們應讓廣博的世界成爲學生的大課堂。”自2024年9月行知學校正式開辦以來,行知學校執行校長劉健一直在努力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與課本以外的真實世界有更多接觸。
近年來,深圳大力推行“每天一節體育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而行知學校活動場地卻不太充足,上體育課時,師生難以放開手腳去玩。如何能在有限的條件下,保質保量地上好體育課?
“371,372……”劉健用腳步丈量後發現。從學校走到龍崗河碧道,僅需三百七十多步。在他看來,龍崗河畔如同天然的課堂,爲行知學校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裡空間廣闊、設施完善、自然資源豐富。
依託龍崗河畔的自然環境與生態資源,行知學校大膽創新,把課堂“搬到”龍崗河畔。去年秋季學期,學校以知識學習、實踐探索、創新思維爲重點,精心設計開發了“行知畔課程”。
把課堂“搬到”龍崗河畔,雖爲學生帶來了全新的學習體驗,但如何保障好學生的安全?與傳統的校內教學相比,校外教學環境相對複雜。於是,學校聯合社區、相關部門,準備了詳細的安全預案。學校還邀請家長義工共同參與“行知畔課程”。校家社協同育人,爲學生戶外安全上課“保駕護航”。
風聲,鳥聲,加油聲……構成了行知學校學生們別樣的體育課堂。“上課前,老師們會提前踩點,因地制宜地設計課程內容。”行知學校體育教師姚燦波介紹說,每個班每週會有1—2節體育課在龍崗河畔進行。學生們會在相對平整的地方跳繩、練習八段錦、甩動綵帶舞龍等,在斜坡、彎道進行體能、慢跑耐力訓練。學校還經常組織學生沿河跑操。
爲幫很多學生圓馬拉松夢,學校進一步挖掘利用龍崗河碧道這一資源,在2024年舉行了首屆運動會——“行知杯”龍崗河迷你馬拉松比賽(以下簡稱“河馬”),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們分組完成了馬拉松服裝、集章卡、加油窗口等設計。學校教師設計了3條路線,涵蓋綠道、石橋等多種場景。其中,小學生需完成6公里賽程,中學生則需要完成10公里賽程。
隨着發令槍響,學生們沿着比賽路線,在綠道中奔跑。七(3)班學生郭詩漫和同學們相互鼓勵着,跨過了終點線。“沿途迷人的風景讓人心情愉悅。”郭詩漫還從這次迷你馬拉松比賽中悟到了一個道理,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只要堅持不懈,終會抵達目標。
看着孩子們捧着完賽獎牌滿載而歸,姚燦波頗有感觸,“雖然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我們不拘泥於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們有了更好的體驗”。
行知杯“河馬”比賽已成爲學校固定活動,今年4月,學校第二屆“河馬”比賽如約而至,並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優化升級。
“行知畔課程”從體育學科起步,逐漸應用於更多學科。在“百變的葉”生物課中,學校生物教師何晶晶設計了3個挑戰型任務,引導學生們帶着“百變葉形”參照卡、收集卡和思考卡,到龍崗河畔觀察植物的種類、生長環境和特點等。學生們在龍崗河畔收集了不同形狀、顏色的葉子,記錄葉子、根莖的特徵,並將它們帶回了實驗課堂。
通過葉色變化探究實驗,學生們直觀地看到,葉子在不同酸鹼度環境下,顏色會出現變化。他們也由此加深了對葉綠素等知識的理解。
“學生們用自己撿的葉子進行生物探究,這種體驗更爲真切。”何晶晶在課前向學生們明確任務;課中帶着學生們到龍崗河畔實地探究;課後她引導學生通過自評、視頻展示等方式,完成評價反饋。
“我們帶着孩子一起用好奇心、探索欲,創設沒有‘圍牆’更沒有‘天花板’的課堂。我們還帶着孩子走進社區,在自然場景中盡情探索。”在劉健力推下,行知學校將體育、美育、科學教育、勞動教育等進行跨學科整合,打造“行知畔課程”升級版。
在龍崗河畔的課堂上,學生們不僅收穫了知識,還收穫了快樂和成長。正如學校一(1)班學生吳緹可的爸爸所看到的,“真實的生活場景和開放的環境,更容易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慾和創造力。而在真實世界中求學的孩子,更能獲得陽光健康和全面發展”。(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謝鈺然 蔣穎妍 記者 劉盾)
作者:謝鈺然 蔣穎妍 劉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