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舞廳 民主危矣
(圖/美聯社)
你可以想像賴清德總統決定將總統府的南邊打掉,然後改建成一個舞廳嗎?這樣的想像或許荒謬,但在美國,它真實發生了。隨著白宮東廂夷爲平地,一座9萬平方英尺、可容納近千人的「總統舞廳」正在興建中,象徵的不只是建築的改變,更是政治文化與國家象徵的被重新定義。這場「拆東廂事件」的意義早已超越了建築美學,而成爲一場關於權力、民主與歷史記憶的辯證。
白宮的東廂,自1942年以來就是美國政治的柔性象徵。那裡不是權力的核心,而是公衆與國家親近的入口,是第一夫人辦公的地方,也是世界賓客與美國人民踏入權力中心前的門廊。如今這段歷史成爲廢墟,推土機的聲響取代了迎賓的音樂。這不僅是一座建築的終結,更是一種政治節奏的崩壞。
川普以「可以隨心所欲」爲由,未經國家規畫委員會與藝術委員會正式審覈,就下令拆除整座東廂。他稱這是「最美的舞廳」,並自豪地說這是「他送給國家的禮物」。有超過一半的美國人反對這項計劃,但民意被埋進了碎石堆裡。更令人不安的是,這座白宮新廳堂的資金來自於數家擁有政府合約的大企業,包括國防與科技巨頭。
金碧輝煌的裝飾、私人企業的捐助、未經審查的施工,都讓這場重建象徵政治的「虛無和野心」。川普長期主張美國應以「榮耀」與「偉大」爲核心,他的每個建築改造都像是一場表演。橢圓辦公室貼滿金色飾條,玫瑰園鋪上大理石地面,如今再添一座巨型舞廳。這些行爲並非偶然,而是在展示權力,將政治舞臺變成私人品牌的延伸。
更深層的問題是,這不僅是美國的危機,政治領袖將象徵性的空間轉化爲個人權力的象徵,這種趨勢在全球皆有跡可循。從強人政治到民粹領袖,許多國家正在見證同樣的景象:國家建築被改造成領袖的紀念碑,公共語言被取代爲個人風格,制度的尊嚴讓位於表演的華麗。這不只是權力的擴張,更是文化的退化。
權力的腐化,不在行爲,而在自以爲合法的那一刻。川普的東廂工程背後的邏輯「權力可以任意重塑制度」,纔是真正危險的信號。當「這是我的房子」取代「這是人民的房子」,當領袖的喜好凌駕於歷史記憶之上,民主危矣。
歷史會記錄這場拆除不只是建築的崩塌,更是象徵制度的裂縫。舞廳蓋得再金碧輝煌,也掩不住文明秩序的裂痕。真正的國家榮耀,不在於水晶吊燈下的舞步,而在於人民能否在制度的屋頂下安然起舞。(作者爲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榮譽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