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標ETF帶來發行新浪潮:成本更低、速度更快、門檻更低
白標ETF模式中,品牌方主責投資理念、標的佈局與行銷推廣;平臺方則提供完整後勤支援。圖/AI生成
根據臺灣證券交易所的「觀點」焦點中提及,在全球資產管理業持續追求商品多元化、費用透明化與高度流動性的潮流下,「白標ETF」(White Label ETF)模式愈顯嶄新。ETF(交易所交易基金)因其交易靈活、資訊透明、費用低廉的特性,正快速成爲投資熱選工具。根據安永(Ernst & Young)預估,全球ETF管理資產規模(AUM)有望於2030年突破25兆美元,預示整體市場正邁向爆炸性成長。
然而,對於中小型資產管理公司、投資顧問或FinTech新創者而言,若要自行打造ETF發行平臺,必須面臨龐大的資本投入與制度建置挑戰:從法規申請、營運系統建立到交易對手佈局,時間與成本門檻都極高。白標ETF模式因此應運而生,提供一條「低門檻、一站式」的替代途徑。
白標ETF:省時、省力、省錢
傳統自建ETF平臺需投入60–100萬美元的初始資金,且每年還得支出約30–50萬美元。更別說建立合法架構、建立營運系統與行銷網絡,整體時間往往長達6–12個月。白標ETF則大幅縮短這條時間軸:只需要3–5個月即可掛牌,且初始成本縮減至5–7.5萬美元,年度平臺費用約爲20–26萬美元,整體成本降至傳統方式的10分之一。如此一來,發行人可將最多資源投入投資策略與品牌行銷,而不用擔心漫長的法規與營運流程。
分工合作:品牌方聚焦策略,平臺方負責後盾
在白標ETF模式中,品牌方主責投資理念、標的佈局與行銷推廣;平臺方則提供完整後勤支援,包括法遵結構、上市申請、基金註冊與日常資訊揭露等。平臺範疇還包括協調保管銀行、會計機構、授權參與者(AP)、造市商與指數公司等重要角色。
在制度方面,美國平臺需依據《1940年投資公司法》與SEC Rule 6c-11下架構ETF;在歐洲則透過UCITS架構搭建,協助跨境銷售與監理合規。平臺協助發行人有效透過既有監理環境獲准掛牌,並確保ETF在次級市場具備良好定價與流動性,保障投資人交易效率。
收費模式則採固定費搭配資產規模變動費的方式,除了覆蓋平臺基本法遵與營運成本,亦可根據AUM或額外行銷服務彈性收費。整體來說,白標平臺讓中小型或新進業者能以更低風險、快速進場,並使ETF市場更加創新與多元。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