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炯納粹案」態度雙標 德國在臺協會失中立

漫畫/季青

網紅八炯與閩南狼內訌,揭露罷團核心竟然「研究納粹操控羣衆情緒」、「發明手勢」、「煽動革命」,社會譁然更一片譴責。大批網友涌入德國在臺協會臉書粉專,要求立即撻伐八炯言行,直指協會此前對藍營領袖的高標準,與此刻的沉默形成強烈對比。然而,德國在臺協會的雙標態度遭輿論大肆撻伐後,僅在其臉書簡短髮聲卻未見明確譴責,引發更多質疑。最該出聲的德國在臺協會卻幾近緘默,這種明顯的雙重標準不僅損及其自身立場的正當性,更讓人質疑其背後的政治考量。

五月,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曾批評總統賴清德以多數暴力對待在野黨,直言這樣的行爲「像極了希特勒」。該言論雖出自對國內政治現象之警示,但旋即引來德國在臺協會在臉書上高調發文,痛批臺灣「絕不能與納粹暴政相比」,聲音之嚴厲、態度之鮮明,藉故強調德國曆史的傷痕與教訓。然而如今,面對以實質言行意圖「效法納粹」的社會運動領袖,德國在臺協會卻僅以簡短的官式聲明帶過,顯見其選擇性的沉默與憤怒。

正是這種選擇性的沉默與憤怒,讓外界不得不懷疑德國在臺協會對臺灣內政的發言,是否已摻雜政治立場與意識形態。當譴責的對象是反對民進黨的政治人物,聲討即振振有詞、一副道貌岸然;一旦涉及民進黨陣營所認同或默許的社會運動,卻噤聲以對、一派避重就輕。如此「跪綠」的行徑,實已喪失駐外機關應有的中立與剋制。

歷史不能被隨意挪用,更不能淪爲打壓異己的政治工具。若德國在臺協會真有維護歷史正義的誠意,則應對所有「類納粹」的言論與行動一視同仁,無論其爲執政或在野。尤其當爆料指出,四一九罷免集會使用之視覺標誌爲參考納粹鷹而設計,並搭配羣衆煽動手勢與操控語言,這些做法已非單純的政治語言,而是涉嫌將納粹思想轉化爲羣衆動員手段,已然進入歷史教訓最應引以爲戒的危險區域。

德國在臺協會若以朱立倫「提及納粹」爲由而嚴詞譴責,對八炯「研究納粹」並實際操作於街頭政治運動卻「輕輕放下」,僅以一紙官式聲明帶過,其道德立場已然破產。他們並非在爲歷史正義發聲,而是迎合執政者政治利益的「外部說客」,甚至是進行選擇性政治打擊的「外援幫手」。

這種選擇性的道德表演不僅損及外交互信,更引發臺灣民衆對其「外館角色」正當性的質疑。當大家發現原來「納粹」這個歷史傷痕,只能用來批評特定在野黨,卻不能用來制止真正仿效其手段者,崩解的不只是駐外機構的公信力,而是國際道德論述的權威性。

歷史的審判不會寬容虛僞,人民的眼睛也不會容忍雙標。在此正告德國在臺協會,既然關注臺灣的民主自由,就請堅守原則、公正如一,勿讓替特定意識形態服務的姿態,玷污德國曾爲世界帶來的反省與教訓,否則歷史將記下你們的不堪,臺灣人民也將記住你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