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如何做獨立的自己
有人要問,巴菲特強調的“做獨立的自己”,有什麼核心方法論呢?在本書中,作者哈格斯特朗爲我們總結了這麼幾條。我個人感覺,不止在投資領域,它對想要實現自我精進,成長的普通人也十分適用。
第一個方面是學習。像巴菲特一樣,在保持獨立的同時,持續通過學習思考不斷進化迭代。巴菲特能夠“做獨立的自己”,與他善於孜孜不倦學習傳承這些智慧密不可分。巴菲特一生都酷愛讀書,他的父親、導師、合夥人給他帶來的影響也都與閱讀相關。在他思想的形成中,閱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11歲讀到的《1000種賺1000美元的方法》這本書,有這樣的建議:“閱讀市面上可以找到的所有書籍,找到你打算進入的那個行業的前人經驗,將這些經驗融入你的計劃之中,然後出發,這樣你就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有了更高的起點。”
“創辦自己企業的第一步是瞭解情況……所以,閱讀所有有關你打算進入的行業的出版物。”除了書本,還要從錯誤中學習,通過檢查“誤判心理”,不斷在實踐中試錯和糾錯。正如愛默生所言,當“外界用它的不滿來鞭打你”時,一個不墨守成規的人“必須知道如何應對”。根據費雪的說法,其他大多數試圖進化的人最終都失敗了,但巴菲特沒有失敗,這是因爲他一直忠於自己,從沒有忘記自己是誰,以及要到哪裡去。堅持“做獨立的自己”與終身學習相輔相成。
第二個方面是行動,尤其是“在自我教育和知道何時採取行動之間找到正確的平衡。”也就是說,既要學以致用,也要順勢而爲、恰逢其時。所以,是邊幹邊學造就了巴菲特。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股神的天賦異稟在少年時期就初露端倪。從6歲賣糖果、汽水開始,巴菲特就自己當起了老闆。巴菲特在少年時期就展現出對商業的濃厚興趣,這些經歷不僅讓他早早積累起財富,更培養了他對市場敏銳的洞察力和獨立的經濟思維,使他懂得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創造價值,爲日後在投資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讓他在面對投資機會時,能以更務實和敏銳的眼光去判斷。高中畢業時,16歲的他已經成爲奧馬哈最富有的高中生了,他很有可能成爲世界上最富有的白手起家的少年。行動背後,也有更深刻的人類文明和哲學思想支撐。實用主義這個詞來源於一個希臘語單詞,意思正是行動。這個哲學流派認爲,我們的信仰實際上是採取行動的規則,因而具有一種“邊學邊幹”的實踐智慧。“如果一個信念能幫助我們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那麼它就真的具有‘現金價值’。真理變成了一個動詞,而不是一個名詞。”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獨立的另一面是對自己負責,還需要對個人品牌對聲譽高度負責。巴菲特的父親霍華德教導子女:“建立聲譽需要20年,毀掉它只需20分鐘。”這種對道德和聲譽的重視,成爲巴菲特一生恪守的商業準則。令巴菲特的靈魂導師費雪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作爲一名投資者,巴菲特使投資方法進化卻不喪失自己的核心原則,這些核心原則包括誠信的品質、保持原有的投資氣質以及堅守安全邊際。因此,書中也在最後總結道:具有金錢心智的人是善良的。謹言慎行、清醒自持和篤信好學這些基本美德的加強,使他們能夠養成合適的投資氣質,內在的心性品質定義了金錢心智。然後,帶着對資本市場的信心和對未來財務回報的渴望,以及對合夥人、股東和客戶的慷慨和坦誠,他們不斷向前。
最後,給你分享愛默生關於獨立的一段話,這是巴菲特給兒子的教導:我們的獨立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從物質的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當整個世界似乎都在暗中圖謀,用瑣事一次又一次侵擾你、糾纏你,當所有人都來敲你的門,並且說,“到我們這裡來吧。”絕對不要動心,不要加入到他們的喧鬧中。始終保有一顆自助自主的心,不受外界影響和左右,活在自己的意志裡,才能夠使心靈得到寧靜,纔會過上真正獨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