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era Labs推AI基礎架構2.0:機架成新運算單位 2027年導入見營收

照片由左至尤爲Astera Labs亞太區總經理甘博隆、產品管理副總裁Ahmad Danesh。公司提供

Astera Labs產品管理副總裁Ahmad Danesh表示,「機架就是新的運算單位」(the rack is the unit of compute)。他說,面對推理與多模態工作負載暴增,關鍵在於先把更多GPU以低延遲方式連在同一scale-up網域,之後再用Ethernet做scale-out串接多個機架,這已成爲產業共識。

素有「小輝達」之稱的AI伺服器超速傳輸介面連接解決方案供應商Astera Labs(ALAB)7日在臺發表「AI基礎架構2.0」最新進展,強調資料中心將由單一伺服器走向「整座機架(rack)」的架構設計,並以開放標準與生態協作加速落地。

Astera Labs以「連接性+軟體」雙軸切入機架級整合:硬體面包括Aries(PCIe retimer)、Taurus(Ethernet retimer/AEC 主動電纜方案)、Leo(CXL記憶體控制器)與Scorpio(交換器晶片);軟體面則以Cosmos串起設定、監控、遙測與fleet management。Ahmad表示:「要讓GPU保持忙碌,方法就是給它更多資料,並且更快地把資料送到它面前。」他強調,Astera Labs的裝置分佈在整座機架的高速通道上,「我們能看見機架內所有通道──每一條高速通道我們都能掌握。」這種可觀測性與管理能力,正是提升GPU利用率、縮短除錯時間、提高ROI的關鍵。

在生態與標準上,Astera Labs爲UALink Consortium的董事成員,正推進開放式機架(open-rack)設計,讓計算與fabric可互換,避免每年客制機架帶來的擴展瓶頸。Ahmad於會中首度明確給出路線圖:「我們將在明年下半年提供UALink相關樣品,並在2027年開始有首批的營收部署。」首波合作將鎖定GPU/加速器供應商與雲端大客戶,在大規模scale-up連結與記憶體語意支援上優先落地。

面對頻寬與距離上限逐步逼近,Astera Labs亦從銅連結邁向光連結。公司近期完成對aiXscale Photonics的收購,導入其光學I/O與晶片對接技術,補齊從retimer/fabric controller/AEC(銅)延伸至光互連(optical interconnect)的產品拼圖,爲「數百顆GPU跨機架互連」預作佈局。Ahmad指出,隨鏈路速率從72G邁向208G、576G甚至更高,機架到機架的距離與訊號完整性更仰賴光學方案,Astera將與生態夥伴共推光電融合。

Astera Labs強調「在臺深耕、加碼投資」:將在臺北擴大技術能量以支援AI Infrastructure 2.0,臺灣營運規模擴張逾50%,並增聘資深工程職能,包括封裝設計主管、診斷平臺軟體首席、ATE測試主管與HVM產品主管;同時透過臺灣Cloud-Scale Interop Lab強化與ODM夥伴的共同開發與驗證;公司也將臺灣定位爲機架級AI創新的策略中心,串接矽谷研發與亞太製造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