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C崛起 對臺灣伺服器代工廠是良機或威脅?
臺廠的AI伺服器業務將全面進入Blackwell世代。(示意圖/資料照片)
隨着輝達(NVIDIA)的AI GPU平臺逐步轉換,今年上半年作爲出貨主力的Hopper平臺,在各主力臺伺服器廠的GB200整機櫃產品進入量產後,也將逐步轉向Blackwell平臺,接續於第二季下旬後進入量產的B200、及下半年出貨的B300上場後,臺廠的AI伺服器業務將全面進入Blackwell世代。
DIGITIMES分析師周延表示,一般伺服器毛利率約8%到10%,AI伺服器則相對較高,毛利率介於10%到20%,臺灣電子製造廠(EMS)目前在手伺服器訂單,平均約有14%是屬於AI伺服器,成爲這一波帶動相關公司毛利率向上提升的主因。
由於目前NVIDIA的顯卡價格高昂,比如一個GB200 NVL72 伺服器機櫃售價約爲300 萬美元,所以也讓雲端業者有誘因去發展ASIC特殊應用IC,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降低成本,分散目前全部依賴NVIDIA的處境。
周延認爲,短期內業者自行開發ASIC對NVIDIA生態系尚難構成衝擊,就算未來雲端業者開發出ASIC客製化應用,也仍然需要臺灣EMS業者提供伺服器組裝服務,對AI伺服器代工廠而言,客戶反而有可能因此而更多元。
而在地緣政治與對等關稅談判仍持續進行的此刻,陸續也傳出有廠商着手評估赴美設廠的可行性。相比於NB、PC等毛利率偏低的產線,AI伺服器比重高的伺服器產線,由於毛利率相對高,若前往美國設廠,相對負擔得起。只是後續仍要觀察相關上下游供應鏈動向,是否也有赴美投資計劃,才能更清楚計算出臺灣EMS業者赴美設廠的整體成本結構。
更多DIGITIMES分析師對於臺灣伺服器產業的分析與探討,都在本週Youtube工商時報【財經相對論】,歡迎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