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冠軍李曉霞的體育課:“快樂”比“贏”更重要

李曉霞的乒乓球課充滿歡聲笑語。受訪者供圖

一個乒乓球,高速旋轉後落地,彈出一道新的弧線。握拍22年獲得19次乒乓球世界冠軍的李曉霞,退役“着陸”後,人生如她最熟悉的小白球一樣劃出新的軌跡——高校教師、兩個孩子的母親、全國人大代表,這些新的弧線指向同一個落點,“如何讓青少年主動對體育運動感興趣?”

“我一開始不喜歡乒乓球。”6歲那年,李曉霞被啓蒙教練“連哄帶騙”帶進訓練館,心裡卻惦記着足球、籃球那樣“能大家一起搶球的運動”。

顛球、對打都沒喚起她的興趣,反而在給大家撿球時,趴在球檯下面,李曉霞被乒乓球撞擊檯面的清脆聲響吸引,“乒乒乓乓,那種聲音像是有種魔力,我一下子就愛上了”。李曉霞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回憶,這個看似偶然的瞬間,讓她主動擁抱乒乓球,從此開啓了長達三十餘年的相互陪伴。

“在中國乒乓球隊的壓力,是外人難以想象的。”李曉霞坦言,在這個“最不缺冠軍”的項目裡,第二名也許就意味着失敗。高強度的訓練和對競技成績的極致追求,讓她站上了運動生涯的巔峰,也留下了3處需要手術的舊傷。2016年裡約奧運會後,她問自己:“我還能不能完成國家交代給我的任務?”當時的身心狀態給出答案,28歲的李曉霞選擇了退役。

這是李曉霞在人生賽場上主動發起的“攻防轉換”。從奧運冠軍到瀋陽大學體育學院教師,在競技體育和體育教育間切換,讓她看到了“體育”陌生但新鮮的一面。

公選課最讓李曉霞“頭疼”。面對一羣非體育專業的學生,學生運動基礎差異並非最大挑戰,大家對體育的認知不同纔是難題。她意識到,競技場上的那套邏輯並不適用於所有人,“很多孩子對體育的認知是模糊的,甚至帶着排斥,有人覺得體育課就是完成任務,應付考試就行”。於是,她的教學方式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以前,李曉霞的乒乓字典裡只有一個字:贏。“你不贏,就會被淘汰”,但在她的課堂上,“快樂”變成了第一目標,“有人喜歡體育,就有人不喜歡,作爲體育老師,我的任務就是引導不喜歡體育的人去接觸和了解它的魅力”。她的理念很簡單:先讓體育變得有趣,再談技術。

“老師,這太難了。”有時,發現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李曉霞就開着玩笑說:“今天誰要是能接到我的發球,考試就算及格。”從將信將疑到踊躍參與,課堂很快有了賽場那樣熱烈的氛圍。很多時候,顛球比賽、步伐遊戲都讓學生樂此不疲,她甚至允許學生“討價還價”——“老師,今天太累了,能不能少練一會兒?”她會笑着點頭:“行,那咱換個玩法。”

“凡事有商量,如果一味地強制施壓,反而容易造成反感。”在李曉霞看來,“動”是人的天性,愛不愛動和運動體驗直接相關,“人只有對一件事有興趣,纔會真正喜歡它”。但她並非一味“縱容”,在學生掌握了基本技能後,她會突然嚴肅起來,“上賽場就不能開玩笑了,比賽比高考更難,因爲只有一個冠軍”。

張弛有度的引導,也延續到李曉霞對她自己的兩個孩子的教育過程。她沒有強迫孩子繼承自己的衣鉢,卻定下一條原則:“你可以選任何運動,但必須選一項。”站在母親的角度,體育的核心不是成爲冠軍,而是培養一種終身受益的習慣。

愈發現體育教育的重要性,李曉霞愈能看到青少年體育發展中的痛點。

退役後,李曉霞發起“霞旅”計劃,通過青少年訓練營、校園乒乓球課程等活動,讓體育走進許多偏遠山區和特殊教育學校。幾年前,在遼寧的一所特殊學校,一個14歲的男孩緊緊抱住她說:“曉霞阿姨,我看你比賽的時候,還在正常小學裡上學。”李曉霞的眼淚奪眶而出:“這些孩子需要體育,不是因爲它能讓他們變強,而是因爲它能讓他們感受到被關注、被接納。”她呼籲政策向這些“低窪”地區傾斜,“體育應該是每個孩子都能接觸到的快樂”。

還有一個矛盾更具普遍性:儘管各界都在呼籲保障學生體育鍛煉時間,但現實中,學業壓力和家長、學校對運動安全問題的過度擔憂,都已讓學生對體育的熱情漸漸淡化。在李曉霞看來,在保障甚至延長“課間10分鐘”的同時,更需要關注學生的反應,“有的孩子不想動,有的孩子不會動”。

“專業人幹專業事。”李曉霞建議,增加退役運動員進入校園任教的機會,“既能解決運動員的轉型問題,又能讓體育教學更科學、更安全”,更重要的是,運動員除了專業的體育技能外,還經歷過賽場的錘鍊,在傳遞“體育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正確認識“體育”正是當下青少年普遍缺乏的一節必修課。

作爲全國人大代表,李曉霞曾就體育“飯圈化”現象提出建議。她表示:“我理解年輕人追星的心理,每個人都有偶像,但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從偶像身上獲得正向激勵。”在她看來,運動員的價值不僅在於競技成績,更在於通過自身經歷爲年輕人樹立面對挫折的範例。“哪怕不能讓他們因此愛上運動,只要能傳遞戰勝困難的勇氣,就是有意義的。”但她也坦言,當這種崇拜演變成非理性的極端行爲時,運動員作爲當事人同樣會感到痛心。

因此,每當有機會和年輕人對話,李曉霞都會強調“冠軍是從失敗中淬鍊出來的”,她時常以蝸牛舉例,“我一直覺得有兩種動物能到達金字塔尖,一種是雄鷹,另一種就是蝸牛。雄鷹有與生俱來的超強能力,但蝸牛有頑強的毅力,雖然一個小雨點都能把它打回起點,但它依然能一步步爬到塔尖,這樣的精神就是體育精神,永不言敗、勇往直前”。

在賽場上,李曉霞已能洞見“慢”的可貴,退役之後,她更享受明顯慢下來的生活節奏,“以前眼裡只有乒乓球,現在發現世界很大”。對現在的她而言,勇往直前的終點不是冠軍,而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有熱愛生活的勇氣,“珍惜生活中的小確幸,比如吃麪的時候旁邊有瓣蒜,這就很幸福”。

本報北京4月21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