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影響戰後日本80年的十大因素
參考消息網8月16日報道 澳大利亞“對話”網站8月14日刊登一篇文章,標題是《戰後日本80年:徹底改變這個國家的10個因素》,作者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現代日本史教授西蒙·阿弗內爾。編譯如下:
今年是日本戰敗80週年。日本曾試圖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在整個亞太地區導致無數人遭遇了侵略、貧困或死亡。
在我的研究中,我確認了定義這個“戰後”時期的十個關鍵因素。在日本,這個詞仍然指的是投降後的整個時期。
1.后帝國時代的日本
雖然日本帝國於1945年消失,戰後領導人及其美國支持者宣傳了和平、種族同質化的島國形象,但戰時記憶一再導致其與韓國、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關係緊張。從這個意義上講,自1945年以來,日本既是“戰後”,也是“后帝國”。
2.曖昧不明的非軍事化
戰敗後,給整個亞太地區帶來苦難和浩劫的日本戰時軍隊被解散。美國起草的和平憲法規定日本放棄戰爭並且不保有軍隊。
但隨着冷戰到來,華盛頓做出讓步,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推動日本建立了自衛隊。如今,日本有一支先進武裝力量並出口軍事裝備,但憲法的限制不斷迫使日本領導人對自衛隊的法律地位及其活動範圍做出逐步的重新解釋。
3.遠東的民主轉型
戰後憲法將言論、集會和政治參與的自由制度化,同時將婦女和其他人的權利寫入法律,但長期的保守派統治一再削弱民主。
4.美國的擁抱
美國領導的佔領在1952年結束,但日本的經濟、安全和文化仍然與美國緊密相連。日本對這個昔日宿敵的感情很複雜。美國持續的軍事存在和對原子彈爆炸的記憶不斷提醒人們想到日本的從屬地位。儘管如此,日本從未認真考慮過與這個強大的跨太平洋庇護者決裂。
5.政黨格局
自1955年成立以來,自民黨長期執政。自民黨帶來了政治穩定,但隨之而來的是經常性的醜聞和腐敗。事實上,戰後日本政治的總體情況是公衆的幻滅感日益加深,許多日本人認爲政客越來越脫離現實。
6.經濟過山車
戰敗後,日本打造了震驚世界的經濟。20世紀70年代,日本成爲第二大資本主義經濟體,主要依靠汽車、電子產品和鋼鐵的出口。但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崩潰觸發了停滯時代。經濟難以跟上新的競爭對手和新技術。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今天的日本人可能最終會比他們的父母窮。
7.同質化
經濟增長吸引數百萬人進入了大衆消費和標準化生活的文化,形成了日本成爲全中產階級社會的流行願景。但同質化往往會掩蓋差異,同時鼓勵基於性別、年齡、種族和地域的歧視。
8.人口海嘯
戰後日本的一個無聲但或許最深層的因素是人口結構變化。戰後時期在這個問題上見證了三個重大轉變。
第一個是20世紀50年代末,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使日本從農業國轉變爲全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第二個是除了20世紀4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短暫嬰兒潮外,生育率穩步下降。第三個是平均壽命達到世界最高水平。
如今,日益老齡化和人口減少給公共財政和福利帶來了壓力,年輕人則面臨經濟上的不安全感。事實上,對於其他老齡化社會來說,日本可能是“危險預警”。
9.日本回歸世界
1945年以後,日本在國際上動用了經濟、文化和外交影響力。但日本重返戰後世界的過程很複雜。領導人必須兼顧民族主義呼聲、美國的要求以及全球公民的責任。隨着經濟命運的變化和地區地緣政治的轉變,日本必須重新思考其國際姿態。
10.環境實驗室
經濟增長帶來了繁榮,但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破壞。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發生了令人震驚的甲基汞等神經毒素的工業污染事件。2011年,地震和海嘯奪去了數萬人的生命,在福島留下了一場殃及後代的核災難。每年,氣候變化都會加劇颱風、洪水和熱浪,但能源脆弱的日本仍然難以規劃出一條通向未來的低排放之路。(編譯/葛雪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