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高管炮轟部分車企用消費級芯片 專家:全部搭載車規級芯片是趨勢

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投資快報

投資快報記者關注到,近期一汽奧迪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李鳳剛發視頻稱,消費級和車規級芯片差別大,奧迪不會拿用戶練手,疑似炮轟部分車企。此前,小米YU7、特斯拉、比亞迪等車企都有使用消費級芯片的情況。其中,小米YU7智能座艙搭載了消費級芯片高通驍龍8 Gen 3芯片,替換了車規級芯片高通8295或8155,與不到2000元的紅米手機用的是同款芯片。

李鳳剛解釋,車規級芯片通過國際標準AEC - Q、ISO 26262和IATF 16949等認證。汽車使用環境惡劣,車規級芯片工作溫度要求 - 40℃到150℃,缺陷率低於1PPM,設計壽命超10年;消費級芯片工作溫度0℃到70℃,缺陷率允許500PPM,設計壽命3-5年。

不過,記者關注到,對此也有車主網友迴應稱,“唉,我的原裝進口Q8纔買幾年,倒車影像有時都會黑屏,3D影像我兒說做得很爛,車機互聯只接受蘋果手機,我的華爲手機無法投屏,不知芯片用的是車規級還是消費級。”

車規級芯片強在安全

衆所周知,汽車的零部件幾乎都是要經過車規級認證的。那麼,消費級芯片爲什麼能上車?它是否會導致產品質量問題?

一位芯片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消費級芯片與車規級芯片在技術標準、工作適應環境和應用場景上存在顯著差異。

首先,車規級芯片需滿足ISO 26262功能安全標準,要求具備多重冗餘設計和故障容錯機制,確保單一故障不會導致系統崩潰。例如,車規級MCU需通過AEC-Q100認證,缺陷率控制在≤10 DPPM(百萬分之十)。消費級芯片則以性能與成本優先,遵循JEDEC標準,缺陷率允許≤500 DPPM(百萬分之五百),且無強制安全認證。

其次,在工作適應環境方面,車規級芯片可應用於-40℃至150℃的發動機艙或-40℃至85℃的乘客艙。而消費級芯片則只能應用於0℃至70℃的室內環境。

最後,車規級芯片用於動力控制、自動駕駛等系統,故障可能導致嚴重安全事故;消費級芯片則用於娛樂系統、導航等非安全關鍵場景,故障僅影響用戶體驗。

“車規級芯片的核心優勢在於極端環境適應性和零容忍故障率,而消費級芯片以高性能與低成本見長。兩者的差異本質是安全優先與體驗優先的行業邏輯分野。”上述芯片企業負責人認爲,“從車用芯片性能角度講,車規級芯片的特長是算力大,消費級芯片的特長是生態整合能力強。”

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總經理、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原誠寅表示,智能座艙是人車交互的最佳載體,它非常像一個大號手機。因此,應用於手機的消費級芯片可以在智能座艙上展現性能價值。部分車企會在智能座艙上搭載消費級芯片符合業務邏輯。不過,原誠寅也指出,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消費級芯片的確不如車規級芯片。“所以,一些車企會對消費級芯片進行加工,確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達到車規級的要求。”

全部搭載車規級芯片是趨勢

無錫車聯天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泓澤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汽車行業,非車規級芯片上車是一個短期有利、長期有害的做法。短期內,受成本壓力和行業引導,會有更多的非車規級芯片上車。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的確,除了安全性和可靠性存在短板,消費級芯片5—7年的使用壽命也是實打實的硬傷,它無法滿足車輛15年設計生命週期要求,需依賴冗餘設計和定期OTA維護。從車輛的整個生命週期來算一筆賬,消費級芯片也未必就能比車規級性價比更高。

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功率半導體分會理事長董揚分析指出:“車上條件不一樣對芯片的要求就不一樣。座艙環境好一些,對芯片的要求就相對低一些。但在應用條件苛刻,對安全性、可靠性要求高的環境中,就必須搭載車規級芯片。”

事實上,就目前在售車輛而言,大部分車輛座艙搭載的也是車規級芯片,用消費級芯片的是少數。

從芯片產業發展的趨勢來看,高通、華爲等頭部企業都已經實現了從只做消費級芯片向既能做消費級芯片又能做車規級芯片的能力躍升。高通還成立了專門的汽車業務部門,對車規級芯片市場的重視可見一斑。

“芯片進行車規級認證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既需要對芯片的設計研發進行流程認證,又需要對產品進行車規級認證。這既需要時間投入,也需要財力、人力的投入。經過幾年的發展後,芯片企業幾乎已經都跑完了車規級認證的全流程。無論從技術角度看,還是從產業角度來看,未來汽車行業還是會回到全部使用車規級零部件的傳統路線上。”上述芯片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