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市巧用“綠色辯證法”推動生態“高顏值” 與經濟“高價值”相得益彰

綠水青山的價值,不僅在於民生福祉的生態顏值,更在於金山銀山的經濟價值。近年來,安丘市堅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巧用“綠色辯證法”,守牢水底線、做好碳文章、用活綠資源,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持續提升“綠色競爭力”。

一是守牢“水”底線,以系統治理築牢生態根基。守牢水底線,不是畫地爲牢,而是爲發展拓界。安丘市扭住流域橫向生態補償“牛鼻子”,以項目減排爲抓手,強化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三源共治”,推進河流治理重點向細枝末節延伸。2024年投資1165萬元對城區20公里排水管道和1.4萬個雨水篦子進行疏通清淤;投資6628萬元統籌落實35個老舊小區的雨污分流改造;投資1.1億元實施安丘市牟山水庫水源地入庫河流、浯河等生態修復水質改善工程,生態修復面積96萬平方,有力保障主河道水質。累計投入4.1億元完成安丘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第二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並配套建設污水收集管網16公里,提前完成雨污分流改造36.69公里,實現區域管網全覆蓋、污水全收集。目前,安丘市3座污水處理廠處置能力達到24萬噸/年,減排化學需氧量2610噸、氨氮268噸。2024年全市重點河流水質5.01、同比改善9.24%,均居濰坊市各縣市第1位,是濰坊市唯一保持水質達標率、優良率“雙百”的縣市。創建省級美麗幸福示範河11條,數量高居濰坊市第一位。

二是做好“碳”文章,以產業轉型激活綠色動能。做好“碳”文章,不是捆住手腳,而是爲產業賦能。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安丘市加力推進工業經濟“頭號工程”,搶抓高端食品、電子信息產業等環境敏感型“綠色賽道”,通過傳統產業提質、新興產業培育、循環體系構建,推動經濟發展從“規模擴張”向“質效提升”轉變。目前,安丘市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達到114家,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家。同時,安丘市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爲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將節能環保產業提質增效作爲污染治理、綠色發展的切入點,按照統一規劃選址、統一建設標準、統一防治要求的原則,通過“淘汰+提升”兩手齊抓,全面提升廢氣收集率、治理設施運行率和污染物去除率“三率”水平,致力打造生態與產業融合發展升級版。安丘市專門規劃了總面積1萬畝、起步區3000畝,總投資150億元的安丘市生態環保特色產業園,目前,園區已涵蓋節能環保企業300多家,年產值達到90多億元,工業增加值達25億元。其中藍想環境消白霧裝備市佔率超過70%,汶瑞機械造紙製漿洗選漂及鹼回收裝備市佔率超75%。全市節能環保產業實現了從單個企業的“點上突破”到產業集羣的“面上開花”,走上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綠色發展快車道。

三是用活“綠”資源,以價值轉化共享生態紅利。用活綠資源,不是束之高閣,而是讓綠色資源成爲可感知、可共享、可增值的民生財富,實現生態利民、生態惠民、生態爲民。一方面,聚焦“綠水青山”生態本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抓實工業源、揚塵源、移動源、低矮面源“四源共治”,對全市729家企業落實“一廠一策”減排措施,全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優良天數等6項指標均實現高位改善。堅持高效清河、鐵腕治岸、項目修復,實施三大河湖生態修復工程,推行“查、測、溯、析、治”,全市水質指數持續改善。盯緊“一廢一品一庫一重”監管,強化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危廢規範化評估達標率、安全處置率、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到達100%。另一方面,聚焦“轉化路徑”承載平臺,打好資源優勢生態致富牌。堅持以“工業強、農民富、生態美”爲主線,以生態農場爲載體,打好鄉村振興“組合拳”,先後投入20餘億元,建成全長130多公里的安丘“天路”,串聯西南山區5鎮、5山,並在沿線配套基礎設施20處、開發建設旅遊康養等特色景點32處,培育文旅融合生態農場80家,優質農產品基地品牌價值突破216億元,直接帶動沿線449個村、25.5萬人受益,有力推進了全域旅遊、鄉村文創、特色農產品銷售等多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綠水青山“涼”資源化身文旅融合“熱”經濟。

來源:山東省生態環境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