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樂業路 越走越亮堂(一線行走)

葉 賽

要真正讓羣衆安居樂業,找到獲得感和幸福感,建好“民生工程”的同時,還要建好“民心工程”

傍晚,江西鷹潭貴溪市文坊鎮花橋水利樞紐移民安置區的文化休閒廣場上,廣場舞的音樂聲與孩子們的歡笑聲交織,而一年前,這裡還是另一番面貌——

剛入住時,村民王阿姨憂心忡忡:“路上黑燈瞎火的,接送孫子上下學都提心吊膽。”李大叔望着沒頭沒尾的路直搖頭:“去趟菜市場,得繞大半個圈!”

花橋村黨支部書記熊姜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白天挨家挨戶走訪,傍晚逐條街道摸排,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記滿了村民的“急難愁盼”,哪段路最黑、哪裡不便民、哪家房屋存在安全隱患……這些都被他詳細地寫在了彙報材料裡,最終這份飽含羣衆期待的材料送到了市財政局領導的案頭,經實地走訪瞭解後,劃撥給村裡360萬元民生資金。

隨後,熊姜帶着施工隊抓緊施工,數月後,“斷頭路”接上了,路燈也亮起來,垃圾分類亭投入使用……

如今,安置區學校、醫院、農貿市場、快遞驛站、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但熊姜深知,產業幫扶纔是讓移民搬遷羣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關鍵。

李大姐搬來後,沒了耕地,爲生計發愁,急得直掉淚:“一家老小要吃飯,可我除了種地還會啥?”

爲了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熊姜帶領招商小隊奔走江浙等地對接企業,還手繪了一張“家門口就業收益對比圖”。這份誠意打動了企業負責人,最終引來不少工廠入駐文坊“移民就業車間”。鷹潭、貴溪兩級政府也在安置區配套建設了竹製品產業園,提供就業崗位近千個,村民們看到希望,幹勁十足。

熊姜又組織開展技能培訓,對接周邊企業用工需求。有了工作的李大姐很開心,“在家門口打工,每月能領到3000多元工資,這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完成房屋搬遷和設施建設,只是做好了移民安置工作的上半篇文章。要真正讓羣衆安居樂業,找到獲得感和幸福感,建好“民生工程”的同時,還要建好“民心工程”。基層幹部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心解決羣衆的急難愁盼,從完善設施,到發展產業,再到培育鄉風,一步步真抓實幹,鄉村全面振興的幸福圖景便會徐徐鋪展。

(作者爲江西省貴溪市委宣傳部幹部)